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化的进程,总会引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人口减少。从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和效用看,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提高农民收入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最佳选择。要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地转移,我们应当:真正给予农民“国民待遇”;彻底减轻农民“转业”的负担;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村土地的“资本化”;放手让农民填补城市“空间”;大力加强对农民、农村劳动力的教育。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同时,转移农村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战略性问题。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代表了重庆市的“大农村”,本文集中研究了库区①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效应与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情况在近几年间发生了变化。此文以浙江省为例,依据统计局的相关数据资料,从产业特点、文化水平、转移范围、身份特点等四个方面对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进行论述,找出其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
六安市素称皖西,为安徽省农业大市,既是革命老区,又是贫困地区。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市人口总数为686.7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为587.74万人,占总人口的85.59%;全市劳动力总数为498.6  相似文献   

5.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既是新世纪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非常紧迫的现实性问题。山东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形势尤为严峻。本文立足于山东省实际,结合实际数据,客观综述了山东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了制约山东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嘉兴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嘉兴农村富裕劳动力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农民增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障碍。文章认为,乡镇企业的发展速度不快、城市化水平滞后,农村居民整体素质低以及户籍、社会保障等制度的限制,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为此,必须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城市化水平;强化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能力;改进政府服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7.
考虑到农村劳动力存在的人力资本质量阶梯和优质劳动力的先行转移,在不给出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刘-费-拉模型所预期的二元经济的一元化转变就不可能出现。改变前述局面的关键条件,是使农村部门的人力资本积累率大干其人力资本的转移率。为此。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是现阶段农村发展政策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农民增收和解决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劳动力转移为现代工业发展提供了人力支持,也是城乡间最终实现均衡发展的重要渠道.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民收入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收入水平、收入结构、收入差距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赵昀 《现代经济》2014,(Z1):54-57
通过对新疆地区和湖北农村地区实地广泛的调查,得到大量的一手资料数据,然后通过相应的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出不同地区、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农村可支配收入与总收入之间的差异,寻找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深层次的原因,以及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和现阶段促进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有利因素,并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一些符合实际情况、并能够付出实践的建议来有效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更好地解决剩余劳动力闲置的问题,充分利用丰富的人力资源,更好的服务于“三农”,更好地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快速发展,加快农村新型城市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向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制约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它已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成为理论界讨论的焦点。但时至今日,理论界似乎并没有找到灵丹妙药。从兼顾农民的问题和城市的问题、就业问题和效益与发展的问题的角度来研究,多元化、系统化、网络化的模式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理想而又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5年农村流动劳动力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考察了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跨省流动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已婚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跨省流动,而受教育程度对跨省流动概率的影响呈倒U型,即受教育程度较低和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均倾向于省内流动而不是跨省流动;农村劳动力的家庭人均非汇款收入越高,其越倾向于跨省流动;东部沿海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省内流动,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跨省流动。因此,要使农村劳动力获得更好的跨省就业机会,以提高农村家庭收入和有效地减少贫困人口,必须提高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人口的教育水平,增加他们的人力资本,并加强对农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转移的支持,减少其远距离外出打工的现金约束。  相似文献   

12.
中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对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影响。国外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市场和政府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两股力量,特别在“赶超型国家”中,政府力量尤显重要。我国政府可从5方面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现状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文章在论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关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倡导城镇化及发展劳动密集的第三产业,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转型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劳动力迁移已经变为一种常态,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留守老人。对安徽、江西等省二十多个县(区)四百多位农村留守老人问卷调查表明,劳动力迁移时间对留守老人的经济供养、劳动负担、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四个方面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成为"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成为城镇中的农民工,他们是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重要贡献者,但目前却无法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的社会福利和保障,这反映出我国现行社会保障机制的滞后,从而带来了诸如影响社会稳定、不利于建立城乡统一和开放的劳动力市场等问题。因此,应从建立多层次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扩大资金来源、加大政府投入、加强相关法律与制度的建设与监督等方面着手,以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城镇转移社会保障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九十年代后期,“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加速城市化进程,控制人口、进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人手。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农民作为市场经济的理性主体,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使用线性化的logit模型,对影响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的概率和流向等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迁出地的人均耕地、劳动者受教育状况、农业劳动生产率、城镇居民收入以及两地距离等对农村劳动力的跨省迁移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框架:农民"想出去"、"出得去"、农民知道"往哪儿去"、农民能够"进得去"、"住得下"、"住下去"、"放心住下去",并在劳动力转移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财税政策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助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以财政投入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成本;增加能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创造条件的基本公共服务;以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农民工进城就业;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在中国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非农化和城市化的权宜现象,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文章主要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和就业格局,研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20.
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为了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章首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进行概述:接着对其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简单论述;最后通过政府、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三方面对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意义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