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外国列强入侵和中国人民奋勇抗争的历史。中国近代社会由于外国侵略者的入侵而动荡不安,中华民族惨遭凌辱。造成这种局面固然有其政治原因、社会原因和文化原因,更有其经济原因。那么,中国近代经济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对中国近代社会又产生了什幺样的影响,它在中国经济史中又处在一种什么样的地位呢?《中国近代经济史》(赵金鹏、刘冠生、张连国、邢同卫、成伟编著,西南变通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全面地回答了上述问题。读后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本书是作者多年米从事中国近代经济史教学与研究的成果,与一般性的学术著作有很大的不同,有许多独到之处。概括起来,本书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4,(4):177-177
<正>《中国经济史研究》(季刊)创刊于1986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专业性刊物,刊登有关经济史的理论论著,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以及中国现代经济史的论著,中外比较经济史研究论著,中国经济史的专题研究资料,中外经济史著作的评介,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的报导,并适当刊登中国经济思想史方面的论著等。《中国经济史研究》致力于推动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力争更好地服务于海内外经济史专业工作者和经济史爱好者。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3,(1):177-177
<正>《中国经济史研究》(季刊)创刊于1986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专业性刊物,刊登有关经济史的理论论著,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以及中国现代经济史的论著,中外比较经济史研究论著,中国经济史的专题研究资料,中外经济史著作的评介,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的报导,并适当刊登中国经济思想史方面的论著等。《中国经济史研究》致力于推动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力争更好地服务于海内外经济史专业工作者和经济史爱好者。非常感谢您过去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支持,希望您一如既往支持《中国经济史研究》。我们热忱欢迎您对《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办刊风格、内容等方面提出批评和建设  相似文献   

4.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3,(3):177-177
<正>《中国经济史研究》(季刊)创刊于1986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专业性刊物,刊登有关经济史的理论论著,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以及中国现代经济史的论著,中外比较经济史研究论著,中国经济史的专题研究资料,中外经济史著作的评介,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的报导,并适当刊登中国经济思想史方面的论著等。《中国经济史研究》致力于推动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力争更好地服务于海内外经济史专业工作者和经济史爱好者。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3,(4):177-177
<正>《中国经济史研究》(季刊)创刊于1986年,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专业性刊物,刊登有关经济史的理论论著,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以及中国现代经济史的论著,中外比较经济史研究论著,中国经济史的专题研究资料,中外经济史著作的评介,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的报导,并适当刊登中国经济思想史方面的论著等。《中国经济史研究》致力于推动中国经济史学科的发展,力争更好地服务于海内外经济史专业工作者和经济史爱好者。  相似文献   

6.
《上海经济研究》1984,(6):32-32
中国近代经济史丛书编委会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资料》(八四年下半年)已编定,近日内将发稿印行,并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该《资料》曾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通讯》第一辑的名称在内部发行,现定每年出两本,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计量经济史文献始见于1996年,16年来,研究多在宏观经济层面进行,如宏观经济运行、国际贸易、货币经济、投资、财政税收等方面。研究成果既涉及了经济史学界多年研究的领域,也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总体来说,中国近代计量经济史研究文献在解释经济运行逻辑方面所做的研究是比较深入的。文献除了对某些具体经济现象的内在逻辑做出经济学意义上的解释之外,更为可贵的是,能够对某些理论做出验证、补充和修正,这是计量经济史文献具有较高质量的重要体现。本文在点评文献优长之处的同时,也对其薄弱环节发表了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经济史成为社会科学的一门独立学科,无论在东方或西方,都是近代社会的产物。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形成,或可追溯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我国学术界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在这场论战中,各家立论执言,自然不能超越经济事实或历史哲学。论战的结果,是多数学者,不同程度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随之出现各种经济史研究流派和出版物,他们分别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考察与研究。积累的经济史素材,亦或蔚为大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经济史研究,实际上是在这一基础上重新建立并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中国经济史研究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世纪新即将来临之际,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南开大学经济学系、中国史学会近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经济史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的“新世纪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10月14日至15日在南开大学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大陆、台湾、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50多位中国经济史学者出席了这次盛会。研讨会共收到论文40余篇,围绕中国经济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引进与创新,近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发展研究,近代中国微观经济分析与制度变迁分析,经济史教学改革与创新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取得了诸多共讯。  相似文献   

10.
一九八二年十月三十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近代经济史研究室主任、《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一书的著者张国辉同志,应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历史研究所邀请,作关于中国近代经济史与洋务运动史研究的报告,在下列问题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关于近代前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我国经济(例如外国列强的商品侵略。  相似文献   

11.
1.本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有关经济史的理论论著,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以及中国现代经济史的论著,中外比较经济史研究论著,中国经济史的专题研究资料,有关中国经济史著作的评介,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信息,并适当刊登中国经济思想史等方面的论著。  相似文献   

12.
汪敬虞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 ( 1895~ 192 7)》一书 ,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 ,由多位专攻中国近代经济史学的老专家及一批中青年博士或硕士 ,历经 12年精心研究和写作 ,于 2 0 0 0年 5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为中心线索 ,这从方法论上有助于丰富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涵量和内容 ,会使中国近代经济史上许多问题的讨论 ,提到理论的高度 ,对于一部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撰写 ,既有提纲挈领之功 ,联系前后左右之力 ,又有充分发挥、论断和研证的广阔余地。本书在确定上述中心线索基础上 ,采用通史编纂…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4):176-176
1.本刊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主办的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有关经济史的理论论著,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以及中国现代经济史的论著,中外比较经济史研究论著,中国经济史的专题研究资料,有关中国经济史著作的评介,国内外中国经济史研究动态信息,并适当刊登中国经济思想史等方面的论著。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是《中国近代经济史》工程的组成部分。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自建国后即承担了撰写"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任务。严中平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汪敬虞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相继于1989年、2000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得到社会高度评价,获得多项学术大奖。《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被列为"九五"哲学社会科学国家重点研究项目,历经十余个寒暑后终于完成,得到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的匿名专家的一致好评,此项成果被鉴定为"优秀"。该书由人民出版社于2010年5月出版。2010年9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与人民出版社联合召开了新书发布会。本刊热烈祝贺《中国近代经济史1927—1937》出版,特刊发新书发布会上有关专家的发言。  相似文献   

15.
如何把握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不但关系到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总体认识,而且关系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国情的进一步了解,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本刊1988年第二期和1989年第二期分别刊登了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和汪敬虞《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两篇文章。最近又约请部分专家就此问题发表意见,今予刊登,以饷读者。我们希望有关讨论能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6.
如何把握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不但关系到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总体认识,而且关系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国情的进一步了解,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本刊1988年第二期和1989年第二期分别刊登了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和汪敬虞《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两篇文章。最近又约请部分专家就此问题发表意见,今予刊登,以饷读者。我们希望有关讨论能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7.
如何把握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不但关系到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总体认识,而且关系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国情的进一步了解,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本刊1988年第二期和1989年第二期分别刊登了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和汪敬虞《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两篇文章。最近又约请部分专家就此问题发表意见,今予刊登,以饷读者。我们希望有关讨论能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8.
如何把握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不但关系到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总体认识,而且关系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国情的进一步了解,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本刊1988年第二期和1989年第二期分别刊登了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和汪敬虞《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两篇文章。最近又约请部分专家就此问题发表意见,今予刊登,以饷读者。我们希望有关讨论能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19.
如何把握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不但关系到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总体认识,而且关系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国情的进一步了解,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本刊1988年第二期和1989年第二期分别刊登了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和汪敬虞《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两篇文章。最近又约请部分专家就此问题发表意见,今予刊登,以饷读者。我们希望有关讨论能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20.
如何把握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不但关系到对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总体认识,而且关系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对国情的进一步了解,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本刊1988年第二期和1989年第二期分别刊登了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的思考》和汪敬虞《论中国近代经济史的中心线索》两篇文章。最近又约请部分专家就此问题发表意见,今予刊登,以饷读者。我们希望有关讨论能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