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内     
《中国电信业》2009,(5):79-80
中国电信天翼品牌全面开放3G眼务;中国移动联手PC厂商共推上网本;中国移动“3G有我大体验”活动启动;湖南省政府与中国联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江苏移动实现全省SIM卡小型化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信业》2009,(9):79-79
中国移动日前正式推出Mobile Market移动应用商场,目标直指3G业务市场。这个在线商店是中国移动搭建的增值业务平台,不但鼓励多种手机应用产品的开发,同时为用户提供软件、游戏、主题、音乐、阅读、视频六大类应用。这是继移动梦网后,中国移动面对3G时代全面整合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的一次创新。Mobile Market是全球首个以运营商发起推出的线上软件商店,将为超过5亿客户提供基于手机的各类应用和数字商品。在上市发布活动中,有超过200位应用提供商、个人开发者、终端厂商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3.
20年10月,中国移动在国内率先推出了“移动梦网(Monternet)创业计划”.积极与各类移动增值业务服务提供商(SP)开展合作.为国内互联网企业走出网络泡沫、实现成功转型提供了契机,“移动梦网”模式为产业链的合作与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资源。之后.在“移动梦网”统一品牌下.基于短信、彩信、语音杂志、手机上网、百宝箱等各网络平台的移动增值服务层出不穷,极大地促进了移动增值产业价值链各个相关方(如客户、电信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终端厂商、网络平台商等)的共同繁荣。截至2008年2月,中国移动接入的各类移动梦网SP数量已达968家(见图1)。  相似文献   

4.
中国移动在农村信息化方面的主要举措 近年来,中国移动加大了在农村市场的投入和推广力度,其主要工作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加强基础网络建设:二是在网络建设基础上推出有针对性的农业行业解决方案——“农信通”;三是在业务整合基础上推出中国移动农村信息网,并推出统一业务品牌“农信通”。其主要发展历程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5.
在国外,运营商定制终端已经很普遍,但是在国内才刚刚开始。2003年7月,索尼爱立信为中国移动“动感地带”推出第一款“定制”手机T312。2003年10月,中国移动以河南作为试点,定制了五款手机。2003年11月,上海、广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等各省市移动公司都面向众多手机厂商进行定制和捆绑销  相似文献   

6.
随着智能手机数量的快速增长,移动互联网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和关注。前不久由中国移动主办的主题为"移动改变生活,汇聚创新力量"的"2012年中国移动全球开发者大会",不仅云集了全球优秀的开发团队及个人,还吸引来产业链上下游的国际知名平台厂商、运营商、终端厂商、内容厂商,这无疑是想发挥中国移动拥  相似文献   

7.
简讯     
《中国电信建设》2005,17(6):57-62
王旭东:3G技术2008年前推出,中国移动推出全球通“A ”概念,中国移动采用北电设备构建移动信息服务中心,中国网通宽带用户数突破千万  相似文献   

8.
《中国电信业》2008,(8):84-85
7月24日,Hansky(汉星天)公司推出了新一代的基于统一数据源的协同项目管理平台。据介绍,经过8年在软件应用生命周期管理(ALM)平台的开发和金融、电信、保险、国防等行业服务经验的积累,Hansky推出协同项目管理解决方案CPW2.0(Collaborative Project Workplace)。该方案旨在集成开发过程中的多种流程,统一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多种数据,  相似文献   

9.
张欣  董振江 《当代通信》2006,13(14):40-42
中国移动入股凤凰卫视终于尘埃落定。尽管中国移动声明不会直接参与凤凰卫视的运营,但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传统电信运营商涉水内容运营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在业界的瞩目中,一个电信与媒体联姻的时代已经翩然而至。在这样一个时代,电信运营商、传统媒体、SP、设备厂商还有IT厂商,它们如何定义自己的角色?合纵连横还是上下通吃?价值链上的每个节点都面临着选择和挑战。  相似文献   

10.
阿杜视点     
《中国电信业》2009,(9):8-9
“未来两到三年是3G在中国大发展的良好时机。”工信部部长李毅中。 “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践。”中国移动应用商场正式开张、中国电信携11厂商成立双模终端联盟、中国联通发布iPhone事宜……最近一段时间,许许多多与3G有关的新闻层出不穷,让我们都有些应接不暇了。其中最让记者感兴趣的还是几家运营商最近在3G增值服务上频有大举动,颇有些内容应用即将迎来快速发展期的意思。中国移动启动G3业务创新大赛,高调推动3G增值服务发展,还在分成模式、平台服务机制、申报方式和营销策略等方面推出多项举措,将第一年信息费100%提供给SP,不计付出,建设技术、管理、运营平台,  相似文献   

11.
面对低层次的价格竞争,中国移动正在寻求一种摆脱价格战泥潭的更高竞争手段,这就是品牌竞争。中国移动现有品牌 移动业务发展至今,曾先后推出多种品牌,这其中包括语音业务的品牌,也包括数据业务的品牌。以下是各种品牌的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电信业》2007,(1):74-74
日前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分别与中央电视台联手,推出手机电视业务。  相似文献   

13.
闫跃龙 《当代通信》2004,(12):60-61
随着中国移动MMS彩信业务的推出,可以说MMS手机成为了当前的热点,自从2002年6月第一款MMS彩色多媒体手机索尼爱立信T68ie问世以来,各大厂商均开始推出适合中国市场的MMS手机,虽然现在还是MMS手机的起步阶段,但总的来看,它发展的趋势就是功能的不断强化,彩屏、数码相机、和弦和其他丰富的多媒体功能将不断成为标准配置,要发挥MMS的强大功能,就要求手机具备强大的多媒体表现能力,色彩、互动性能、声音效果都要求在考虑之列,如何选购适合自己的MMS手机呢?下面我们就几个比较基本且比较重要的方面加以简述。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移动4G客户发展基本符合预期 2014年是中国的4G元年,中国移动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推动4G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经建成32万个4G基站,覆盖了300多个城市;为了促进4G终端产业链的规模化生产,推动TDD走向全球,中国移动上半年明确了定制终端的“五模十频”标准,目前中国移动4G终端的种类近300种,其中五模TDL产品近60款。在宣传方面,中国移动投入重金,进行了4G业务的全面推广,一时间,移动4G的速率成为网络热点话题;在营销方面,中国移动抓住4G竞争的空窗期,推出3G、4G一体化套餐,优化流量资费,大力推广4G业务。  相似文献   

15.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中国移动广尔公司“管理信息一体化”模式让我们看到了IT部门、业务部门以及原厂商、平台集成商、应用开发商等众多角色乐在其中的共赢局面,可谓是一出和谐的IT协奏曲。  相似文献   

16.
无线K-Java服务(“百宝箱”)是中国移动今年新推出的一项移动数据业务,可以让手机用户方便地享受到类似于Internet上各个运营商为网络用户提供的各种服务。中国移动的K-Java新业务是“移动梦网”的一种应用方式,它为“移动梦网”开辟了一种新的、更灵活的应用环境,正和短信、彩信、WAP一样成为中国移动的新宠儿。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移动于2003年年底推出了“全球通VIP俱乐部”,细化服务种类,向会员用户提供专有、独享的服务。经过近8年的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相似文献   

18.
立足客户服务 实现和谐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7年年初中国移动八项服务承诺推出以来,3100万新客户签订了新版入网协议,处理垃圾短信18万条,通过电子渠道进行业务查询办理次数达到4.5亿。这一贯穿全年的活动,使中国移动全体员工都真正地投入到追求“客户满意”中来。  相似文献   

19.
8月2日,中国移动正式发布两款自主品牌手机M701和M601,以及MIFI、移动电源等多款配件产品,两款智能手机均定位于中低端市场。中国移动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自主品牌智能终端产品的电信运营商。产品一经发布,即受到智能手机市场的关注,引起广大用户的热议。目前,电信运营商推出自主品牌的终端产品在国际上已经很流行。不过此次中国移动自主品牌智能终端的推出,在国内却还是头一遭。从2G时代的"定制"手机到主导研发OPhone平台、中国移动终  相似文献   

20.
手机定制正在成为一种趋势,被全球各地越来越多的移动运营商尤其是3G移动运营商所采用.2004年5月和黄宣布将向韩国LG定制300万部3G手机,以供应和黄的3G拓展,动用资金高达10亿美元.1999年日本最大的移动运营商NTT DoCoMo就开始定制手机,并获得很大的成功.韩国的SK电信、英国的Orange与沃达丰也是定制手机的倡导者,现在越来越多的欧美3G移动运营商加入了定制手机的行列.我国移动运营商也在这方面进行尝试.早在2002年中国联通的CDMA业务全面启动时,就开始按照自己制订的标准向手机厂商采购大量CDMA手机,开辟了我国手机个性化定制的先河.2003年7月,中国移动与索尼爱立信联手推出了一款"动感地带"用户专用手机T312,向定制手机跨出了关键一步.同年10月,中国移动又在河南试点,与三星、首信、摩托罗拉、联想、索尼爱立信等几家厂商合作,共推出了5款定制手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