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救助管理是一项"以人为本"的社会救助制度,是党和政府关心弱势群体、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的一项重要措施,做好新时期救助管理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石家庄市救助管理工作实际,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工作通讯》2004,(2):31-31
民政部、卫生部、财政部近日下发《关于实施农村医疗救助的意见》。意见要求,力争到2005年,在全国基本建立起规范、完善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是政府拨款和社会各界自愿捐助等多渠道筹资,对患大病的农村五保户和贫困农民家庭实行医疗救助的制度。救助对象包括农村五保户,农村贫困户家庭成员;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民。救助对象的具体条件由地方民政部门会同财政、卫生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关于救助办法,意见指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是在制度的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分析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从救助标准及救助对象管理、机构建设、立法建设以及监督管理等方面,对如何完善我国农村社会救助管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国务院决定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救助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取决于制度保障。要真正实现贫有所济、困有所帮,就要提高政策执行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保障群众对社会救助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社会救助的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就此来说,目前我国救助管理尚不规范,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救助管理部门,从而导致社会救助缺乏联动机制,难以有效满足救助对象的各种救助需求。因此,在《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草案)》征求意见  相似文献   

5.
剧宇宏 《农业经济》2012,(10):38-40
社会救助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的核心,解决贫困是社会救助制度的逻辑起点。我国农村居民的贫困状况决定了社会救助必须与现行的救助制度和农村社区实际结合,在救助资金、救助方式、救助主体多元化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实现农村救助由生存权向发展权的演进。  相似文献   

6.
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改革》2003,(8):4-6
第一条 根据《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救助管理办法》规定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  相似文献   

7.
新的救助办法将怎样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提供救助?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副司长张世峰认为新的办法强调自愿原则。自愿是现代社会救助制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在新的制度下,生活无着的社会流浪乞讨  相似文献   

8.
财政部、民政部近日出台《中央财政流浪乞讨人员救助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规定补助资金要专款专用,用于流浪乞讨人员生活救助、医疗救治、教育矫治、返乡救助和临时安置等救助保护支出,不得用于救助机构运转、设备购置和基础设施维修改造等支出。任何组织、机构、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平调、挤占、挪用、骗取牢补助资金。  相似文献   

9.
《农村工作通讯》2005,(6):40-41
为确保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打得起官司”,最高人民法院不久前公布了关于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提供司法救助的规定,明确当事人符合下列14种情形之一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救助: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不断发展,原有的社会救助制度面临着新形势,出现了新问题,需要进行改革。本文通过对玛纳斯县社会救助情况的实地调查,介绍了全县社会救助的基本情况,分析出当前社会救助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社会救助体系的改革思路以及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2003年以来,农村医疗救助制度逐渐成为我国理论研究的热点。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农村医疗救助制度进行研究。文章回顾了我国学者对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研究中的四个问题——建立农村医疗救助的必要性、农村医疗救助的基本框架、实施效果、制度创新及模式,指出今后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民政部门开展社会救助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针对当前农村社会救助工作存存的重点不突出,治穷不治本的问题,湖南省怀化市民政部门结合农村奔小康,积极探索社会救助新形式,尤其是辰溪县因地制宜,积极创新,其做法值得各地借鉴。  相似文献   

13.
农村贫困家庭学生教育救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教育救助明显存在着救助主体职责不明、救助资金难以落实、救助范围过于狭小、心理救助严重缺位等问题,这不仅侵犯了贫困家庭学生的受教育权,也制约了贫困家庭的可持续发展,还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应建立政府救助为主、社会助学为辅的教育救助体系,并应高度重视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心灵救助。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赋能是社会救助的时代机遇和变革选择。本文以社会救助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系统分析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救助的内在机理、主要问题和实现路径。数字化技术正成为时代应用工具,并与社会救助深度融合,实现社会救助过程智慧化,助力社会救助效率和质量提升。数字赋能还提高社会救助监管效用,为我国社会救助工作提供创新解决方案。当前,数字技术发展不平衡和不均等的问题依然突出。数字化赋能社会救助仍然存在技术短板、数据孤岛化、受救助者的信息和隐私面临威胁等问题。未来,要从立法、执法和司法层面对数字化赋能社会救助进行发力,才能真正实现以数字技术赋能社会救助权利。  相似文献   

15.
一、政府主体地位的确立 谁是农村社会救助的主体,这意味着谁是社会救助的责任人,谁出资负责社会救助制度。按照制度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任何制度的创建与变迁都是需要耗费成本的,能不能承担这费用,或者究竟由谁来承担这费用,将直接关系到这一创建与变迁活动的成败。对社会救助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是政府的当然责任和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16.
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可采用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两种方式。目前我国对预测性财务信息采用自愿披露方式。然而从上市公司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现状看,在该种披露方式下预测性财务信息供给严重不足。本文从资本市场效率角度分析,认为我国对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披露应采取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预测性财务信息披露可采用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两种方式.目前我国对预测性财务信息采用自愿披露方式.然而从上市公司披露预测性财务信息现状看,在该种披露方式下预测性财务信息供给严重不足.本文从资本市场效率角度分析,认为我国对预测性财务信息的披露应采取自愿披露和强制披露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刘鹏 《农家之友》2009,(20):95-96
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是指国家对于受到特定犯罪侵害的被害人或其一定范围的近亲属给予适当经济补偿的一种法律制度。据考证。早在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的《汉穆拉比法典》中就有关于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记载。关于刑事损害补偿的思想最先由被害人学的创始人门德尔松率先提出,在1957年英国大法官玛格丽·弗瑞女士提出了建立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的问题,并于1964年颁布了《刑事伤害补偿计划》,1994年通过了《刑事被害损害补偿法》。在1963年,新西兰根据本国实践的需要,率先建立起刑事损害补偿法庭,并于1964年制定了第一部专门关于刑事被害人补偿的《犯罪伤害补偿法》,开创了对刑事被害人实行国家补偿的历史先河,之后许多国家都纷纷效仿新西兰建立了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9.
教育救助是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我国虽有一些教育救助措施,但其制度化水平还不高、救助体系尚不健全。农村低保家庭子女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救助还存在救助主体难以有效地履行责任、救助资金不稳定、地方教育救助发展失衡及与就业救助缺乏配合等问题。政府应积极承担教育救助责任,加快制度化建设、拓宽筹资渠道、稳定资金来源、实现教育救助与就业救助的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育救助是党和国家为推进教育公平发展与社会正义,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措施,也是各级政府履行“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这一庄重诺言的具体行动。按照SFIC模型协同逻辑探讨高校教育救助协同建设,既是协同治理在高等教育场域的理论应用,也是高校教育救助建设相互协同的实际需要。为此,构建高校教育救助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激励机制、催化机制、制度设计、沟通机制、评估反馈与监督问责机制是净化我国高校困难家庭学生教育救助的重要之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