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活性炭作为一种性能优良的吸附材料,自本世纪初诞生以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活性炭在溶剂回收、气相吸附、触媒及触媒载体、脱硫、空气净化、水处理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活性炭之所以能有如此广泛的应用,这与其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物理和化学性质,尤其是能反复再生,重复使用分不开的,如果活性  相似文献   

2.
对有害物质、重金属、色素等具有优异吸附能力的活性炭,其再生技术近几年一直停留在较低水平上。启东市活性炭再生设备厂运用发明专利,最近使这一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这项技术,使再生炉在5~12分钟内,不需注入水蒸汽就能迅速让活性炭再生活化并恢复吸附功能。其再生每公斤干炭的能耗仅为0.19  相似文献   

3.
活性炭是一种多孔材料,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领域。吸附性能是活性炭制备和应用时考虑的核心指标。本文分析了影响活性炭吸附的内在因素,阐述了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及其常用的表征方法,以期深入研究活性炭的吸附机理,充分发挥活性炭的吸附作用,进而指导活性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活性炭为吸附剂、废工业润滑油为原料,考察活性炭吸附再生废润滑油技术的可行性。对比发现,粉状活性炭对废润滑油的再生效果优于粒状活性炭、活性炭纤维,在废润滑油中添加8%的粉状活性炭,就可获得色度较好的再生油,而再生油中的稀释溶剂可以采用汽提辅助脱除的方法进行脱除。另外,再生过程中产生的废活性炭含油率为41.86%,必须对其进行单独处理,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活性炭是去除氨气的有效材料,不同原材料制备的活性炭吸附性能差异较大,且湿度对活性炭吸附性能有重要影响。试验研究不同湿度下3种活性炭的氨气去除效果,考察最优进气湿度下初始浓度、流量、温度对椰壳活性炭吸附氨气性能的影响,以期为活性炭工程应用提供参考。研究发现,3种活性炭吸附氨气的最佳湿度均为50%;椰壳活性炭微孔结构多,比表面积大,表面含氧官能团多,有利于对氨气的吸附;湿度较低时,水膜不足以形成,吸附效果较差;湿度较高时,孔隙结构易被堵塞,同时水分子优先在活性炭表面形成氢键,与氨气分子竞争,占据活性炭表面的活性位点,导致氨气吸附变差;活性炭更适用于处理低浓度、小流量的低温废气源。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低温再生转轮除湿系统的除湿和再生过程进行了改进。首先选用了新型转轮,且除湿段入口由一级加热改为两级加热,将二级冷凝器的冷凝热用于再生段加热,达到了节能的效果。并通过搭建低温再生样机试验台,检测了改进效果,明确了系统的最佳工作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人参总皂苷的工艺条件及再生使用。方法 以人参总皂苷的得率为考察指标,确定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富集纯化人参总皂苷的性能、洗脱参数和大孔树脂在不同条件下的再生使用。结果 以体积分数为50%乙醇为洗脱剂效果最佳。大孔树脂部分死吸附后,吸附量还是相对稳定的,约为新树脂的50%。结论 以体积分数为50%乙醇洗脱大孔吸附树脂吸附的人参总皂苷,洗脱率为90%以上,纯度为60%,可以获得最佳效果。且工艺简便、成本低,有利于推广。  相似文献   

8.
活性污泥与活性炭对染料吸附效能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活性炭与活性污泥对碱性紫染料的吸附性能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吸附剂的投加量大于4g/L时,活性污泥和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具有可比性,它们的最大吸附能力分别可达到100 mg/g和92 mg/g,且它们的静态等温吸附基本符合Langmuir等温方程。  相似文献   

9.
产品喷漆与烤漆操作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该生产工艺废气风量大、有机物浓度低。本文采用先进的工艺,设计出一套有效的处理方案,对有机废气进行全面的净化处理。该方案利用新型活性炭吸附低浓度的有机废气,吸附饱和后利用热空气加热,在贵金属催化作用下开展燃烧净化处理,将有机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结果表明,活性炭可以将有机废气有效吸附,实现净化操作。  相似文献   

10.
采用颗粒活性炭吸附水中亚甲基蓝染料,考察p H值、温度、活性炭投加量、活性炭粒径以及溶液离子强度等因素对活性炭吸附水中亚甲基蓝染料脱色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p H值为2.0~10.0范围内,溶液p H值越低,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脱色率越高;升高温度和增加活性炭的投加量,会提高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脱色率,在实验条件下,70℃,1.5 g的活性炭处理效果佳;粒径越大,亚甲基蓝的脱色率越低,其中粒径0.15 mm的活性炭的脱色效率最好;溶液的离子强度影响活性炭的吸附性能,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大亚甲基蓝的脱色率降低。  相似文献   

11.
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加工及质量是制约再生混凝土性能和应用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再生混凝土骨料性能的论述,指出了再生混凝土骨料常用的常规加热法、机械破碎法、酸浸破碎法以及化学方法等的技术应用特点,以期为再生混凝土骨料的加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以废麻带为原材料制备出活性炭吸附剂,为了系统研究其对染料废水的吸附性能,以麻质活性炭(HAC)为吸附剂,亚甲基蓝染料(MB)为吸附质,探讨了HAC投加量、吸附质初始浓度及吸附时间、温度和初始pH值等对MB染料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MB染料的吸附量与吸附剂初始浓度呈线性关系;吸附量随时间增加而增加,但在60 min能达到吸附平衡;pH值为12时HAC对MB染料的吸附效果最好;HAC对MB染料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且服从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因此,麻质活性炭(HAC)是一种高效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13.
沥青混合料再生技术对于中国实现构建节约资源、生态环保的和谐交通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对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中的温拌剂、再生剂进行选型和不同掺量试验,设计RA P含量60% 的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进行耐久性、耐高温、抗水稳定性等性能研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分散性再生剂结合3种温拌剂的温拌再生技术再生混合料,RA P掺量可提高到60% 以上,混合料性能稳定,能够满足现行规范要求.压实条件好的工况,首选各项性能指标较均衡的Evotherm作为温拌添加剂;而在压实条件比较恶劣条件下,推荐选用击实效果最好的DT作为温拌添加剂.  相似文献   

14.
现场热再生技术是指就地加热旧路面,耙松、收集旧料,适当增加新拌的沥青混合料及再生剂进行热搅拌,随后摊铺、碾压、开放交通。现场热再生技术可以创造大量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沥青混凝土热再生技术的施工配合比设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着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文章设计了具体工程现场的沥青热再生混合料配合比。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对贵州公路沥青路面再生利用的全过程分析,得出行业目前形成了以“长期贮存、低价值利用”为主的粗放低值再生模式。文章基于对行业主管部门及建养企业的调研访谈,提出通过建立统筹管理的精细高值再生模式以满足各行业主体的利益诉求:一是以厂拌再生作为贵州再生利用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主线,二是通过再生设施网络建设加强RAP质量的源头管控,三是通过RAP质量评定实现不同类型RAP的分级高效利用,四是基于长期性能评价研究探索提升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的解决之道。根据沥青路面再生利用技术主线,从专项技术和管理技术2个层面,构建再生利用技术体系,为行业发展与技术创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由于ECA-10路面低温稳定性相对较差,易开裂。尝试将就地热再生技术应用于ECA-10路面,提出就地热再生的同时掺入部分新料(加厚热再生)和原路面就地热再生(等厚热再生)两种方案,在室内对两种方案配合比设计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案的抗高温性能、抗水损害性能、抗飞散性能等均达到了SMA路面的技术要求,相比之下掺入新料更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一种再生重熔废飞机铝合金的工艺方法。采用同牌号的合金铝进行重熔再生,再生材料仍为原牌号,性能可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此技术最大限度地再生利用了废飞机铝合金。重熔再生技术的关键是快速熔化,及时除去不熔物并采用复合熔剂进行覆盖和精炼。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和文献计量学理论方法,以中国知网近20年国内再生沥青路面研究的相关文献为数据来源,分析了样本文献的发文数量、作者和机构,并对提取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处理,绘制了关键词共现图谱和聚类图谱,梳理出我国再生沥青路面研究聚焦于沥青路面再生机理、再生混合料长期性能、高性能热再生技术和高性能冷再生技术,对明晰我国再生沥青路面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9.
卫生填埋是当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垃圾渗滤液具有水质、水量波动大、成份复杂,有毒有害物质含量高的特点.采用经过预处理的200目活性发作为吸附剂进行吸附实验,研究了在不同的活性炭加入量、吸附温度、pH值等条件下活性炭吸附渗滤液COD的规律.结果表明,以活性炭作为吸附剂的简单预吸附处理技术,能有效降低渗滤液后续生物处理的负荷,对垃圾渗滤液实际处理具有一定指导意义,所得的吸附规律可以为活性炭吸附垃圾渗滤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CO2和H2O作为活化剂,利用废旧有机纤维来制备活性炭纤维,对制备的活性炭纤维的性能进行研究。通过收率和吸附量的测试选出一种较好的原料;利用XRD、IR和SEM,描述了较好原料制备的活性炭纤维晶体结构、基团组成和表面形貌,并以某厂家生产的活性炭纤维为标样,进行了比较。利用废弃物可成功制备活性炭纤维,节省了原料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