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加强审前调查,搞好试点。制订科学的审计实施方案 审前调查应围绕农业资金的使用目的进行,重点了解掌握农业资金投入的来源渠道、投入政策、具体确定的项目安排情况、项目可行性研究情况(重点是预期效益情况的评估确立)及相关资金管理规定。调查时可以将设计好的调查表交被审计单位填写,通过调查表了解被审计单位各部门性质和各部门使用农业资金的比例,在此基础上确定重点调查的部门。审计人员根据控制风险水平和控制保证系数初步评估结果,确定将要实施的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重点,确定审计重点,防范审计风险。  相似文献   

2.
信息化时代审前调查的标准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计前调查是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安排适当的人员和时间,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并通过分析确定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确定审计的内容和重点,初步评估审计风险,最终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3.
新的《审计机关审计方案准则》的发布和实施 ,对审计机关有效地控制审计项目实施过程 ,保障审计工作质量 ,达到预期审计目的 ,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准则》的实施中 ,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尤其是审计组实施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执行《准则》不到位的问题尤为突出 ,从而制约着审计质量的提高 ,影响着审计目标的实现程度 ,应引起审计机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一、审计实施方案存在的问题(一)内容短缺。主要有三个方面 :1、没有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2、无“重要性确定及审计风险评估”的具体内容。“重要性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是《准则》新增加…  相似文献   

4.
200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审计机关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准则》,对审计重要性的定义即:“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相关会计信息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第六条指出“审计人员在编制审计方案时应确定审计项目的重要性水平,以确定审计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相似文献   

5.
张军 《宁夏审计》2009,(6):26-28
根据《审计机关审计方案准则》[(2000)审计署令第2号]第十三条的规定,“审计组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应当运用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步骤和方法”。审计人员如何在实际工作中确定重要性水平和评估审计风险,需要做一些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论审计风险的层次及其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及其属性审计的基本过程分为准备 (计划 )、实施和终结 (报告 )三个阶段。在审计过程中 ,始终面临着审计风险问题 ,所不同的只是层面不同。这些不同层面的审计风险的内涵是有差异的 ,必须加以透彻地分析和判断 ,不能认定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 ,并确定在审计过程中如何减免这些风险 ,保证审计质量。审计准备 (计划 )阶段的主要工作有 :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初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 ,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 ,编制审计计划。在上述工作中 ,都包含着对审计风险的分析和评价。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  相似文献   

7.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或审计结果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因此,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是审计实施方案内容的必备要素。在编制审计方案时,我们应根据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报表的需要来确定重要性水平,并据此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内容,初步估计所需审计证据的数量,进而确定审计方法和审计策略,预计审计时间,为现场审计做好准备。一、以社会公众对会计报表的需要来确定重要性水平社会公众对有关社会公益单位的经济行为和社会公益资金的财务状况、是否存在侵占挪用,以及社会公益资金投…  相似文献   

8.
内部控制是管理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和结果。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促使审计工作从详细审计发展成为以测试内部控制为基础的抽样审计。审计抽样是现代审计的基石,而审计抽样显然离不开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研究和评价,更离不开对审计风险的评估。在会计报表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研究与评价,对审计风险的评估,不仅直接关系到审计抽样的范围,而且关系到CPA如何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获取适当、充分的审计证据。它既是CPA科学、合理地制定审计计划的客观要求,也是CPA评估审计风险,制订和实施相应审计程序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9.
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要确定具体审计目标,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测试,学会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0.
风险基础审计是在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成的。风险基础审计是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战略,制定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使审计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就我国审计实践中如何运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提出了四点具体思路,即: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评估固有风险;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估控制风险;充分利用分析性测试,降低审计风险;合理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范围和抽样方法,确保审计证据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1.
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及其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迟荣 《会计之友》2008,(10):66-67
风险基础审计是在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基础上发展、完善而成的.风险基础审计是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战略,制定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使审计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就我国审计实践中如何运用风险基础审计模式提出了四点具体思路,即: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评估固有风险;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评估控制风险;充分利用分析性测试,降低审计风险;合理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范围和抽样方法,确保审计证据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2.
审前调查了解就是审计项目实施之前,审计人员运用一定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初步确认与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真实、合法、效益有关的审计风险和审计重点,为制订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合理安排审计资源做准备,以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的审前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3.
在注册会计审计业务中,审计风险、审计重要性的判断和审计证据的取证紧密相联,如何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风险是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中的一项必不可少且十分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一、管理审计的审计程序 第一阶段,初步调查,评估审计风险。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首先是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设置及其业务活动的背景资料和总体情况,了解、记录相关内部控制制度,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初步评价,对关键控制点、控制的弱  相似文献   

15.
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组为了完成审计项目任务,从发送审计通知书到处理审计报告全部过程的工作安排,审计实施方案由审计组编制。根据《国家审计准则》第五十七条的规定:"审计组应当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相关情况,评估被审计单位存在重要问题的可能性,确定审计应对措施,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对于审计机关已经下达审计工作方案的,审计组应当按照审计工作方案的要求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中,可以说审计实施方案是整个控制体系中的灵魂,是完成审计项目、实现审计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审计机关审计方案准则》第十三条规定:审计组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应当运用重要性原则,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认为会计报表中可以出现而又不致影响报表使用者作出决策的最大错报数额,从而在评估审计风险的基础上,围绕审计目标确定审计的范围、内容、步骤和方法。但是,在审计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对重要性理解存在偏差,对重要性水平的评估认识不足现象时常发生,使得审计的范围、内容、步骤和方法的确定存在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目标的实现。以下笔者就如何合理评估审计重要性水平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审前调查是审计组在审计准备阶段,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适当的人员和时间,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情况,收集相关资料,以便确定审计重点范围、内容,初步评估审计风险,制定可行的审计方案。审前调查对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效率,防范审计风险有积极的作用。无论是政府审计、内部审计还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做好审  相似文献   

18.
九州纵横     
A中注协:中标审计业务不得分拆转包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日前发布关于3月1日施行的《会计师事务所以投标方式承接审计业务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是在去年财政部《招标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的基础上制订的。《指导意见》同前次征求意见稿相比,主要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修改:首先,要求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评价自身专业胜任能力及独立性,初步评估审计风险,以确定是否响应招标,删除了《征求意见稿》第六条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进行初步了解的相关内容。其次,在确定是否具有接…  相似文献   

19.
黄昭范 《审计月刊》2004,(12):17-17
重要性水平的表现形式是金额额度,这在财务收支审计项目中表现得比较直观,而在投资审计项目中则要通过分析、汇总间接地反映。审计人员在确定重要性水平时,应当从金额和性质两个方面综合评估总体及总体各组成部分错弊的严重程度。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各个阶段,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20.
胡业凤 《财会通讯》2004,(11):43-43
1、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首先,通过调查初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设计以及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在此基础上,通过执行符合性测试程序取得证实控制风险初步评估水平的充分证据,以便确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并证明所选审计策略的恰当性。注册会计师应该更多地应用分析性程序,对被审计单位存货的内部控制作出客观评价。评价工作结束后,注册会计师应根据评价结论确定下一步审计的性质和范围,设计和调整对存货进行实质性测试的审计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