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龙  邢晨 《魅力中国》2014,(18):240-240
国际政治格局属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一个重大的核心理论,同事国际政治格局也属于目前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的政治管理问题,格局理论是国际政治学中一个重要课题。国际政治格局的具体表现就是当前世界形势的根本体现。本文以目前形势为出发点,分析如何在国际政治格局中充当重要的角色。充当主要角色的基本条件主要包括具有完整的国家主权或彻底独立自主的特性、强大的经济、政治与军事实力、具有关键性或制衡性作用,然后对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原因以及政治格局演变的规律进行进一步归纳、总结。希望对我国能够快速精准的找到估计政治角色,进一步成为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主角。  相似文献   

2.
<正> 战后,世界政治舞台出现了以美国为霸主的西方势力和以苏联为盟主的社会主义阵营这两大集团严重对峙的局面。这一对峙格局的中心地带在欧洲。在安全方面,以美国为首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西方集团,另一方则是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集团。两大集团沿着战后划分的疆界把欧洲一分为二。而以意识形态划线,也把整个世界一分为二:一边是资本主义世界,另一边是社会主义世界。这种由美苏两霸对抗而形成的两极格局将世界拖入了冷战的深渊,持续时间长达40多年。在两极对抗的漫长岁月里,两大集团重  相似文献   

3.
亚太政治格局在冷战前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分为四个大的阶段。这一演变有其深刻的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即国家利益冲突是亚太政治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是亚太政治格局演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一、世界经济格局正向多极化演变在冷战时代,世界政治格局基本上是美国和苏联两霸的天下.然而,冷战时代的世界经济格局却不同于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美国经济由于在二战中未大伤元气,且发了战争财,成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以“经互会”为活动舞台,一度成为与资本主义“平行的世界市场”,加上中国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社会主义阵营的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有相当份量.据统计资料,1960年的世界国民生产总值中。  相似文献   

5.
世界经济格局与世界政治格局虽有紧密的关联,但是两种格局并不相同。在冷战时代,世界政治格局表现为美苏称霸的两极格局,但冷战时代的世界经济格局并不是美国和苏联的两极格局,而是包括美苏两极在内的多极格局已经在孕育和成长了。美国是二战后形成的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以苏联为首组成的经互会作为一个经济集团,其经济也获得较快的发展,尤其是苏联经济实力的加强,加上政治和军事上的优势,使其成为颇有实力的一极。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及其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次贷危机向金融危机演变后的多渠道传染,传统世界经济大国和新兴及后起国家间的力量消长经历较大调整;以往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生产体系开始出现结构性变化;战后创立的多边贸易、多边金融和国际协调机制遭遇严重挑战,由此,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本文着重考察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六大变化领域,分析论证了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源转移、国际经济协调酝酿新的共治机制、国际金融重回强监管环境、新兴和未来市场贸易地位上升、国际投资大三角格局分化和国际生产供应链位移等变化特征,并探讨上述变化对美国经济的振兴和再度繁荣可能产生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7.
张爽 《黑河学刊》2012,(12):37-38
朝鲜半岛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东北亚的中心,是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核心,同时也是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关键地区。朝鲜半岛上的对峙从三大国鼎立变成了俄国、中国和朝鲜对峙美国、日本和韩国格局。对于中国而言,决不能放弃对朝鲜半岛的影响,不能接受朝鲜半岛局势出现大的变动。中国的对策应该是以不变应万变,以维护朝鲜半岛目前的格局和国家的最大利益。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政治中,人们通常将“西欧”作为一个与美、苏、中、日等主权国家相提并论的行为主体单位。西欧确有许多共性,但容易被忽视的是,西欧实际上是一群充满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民族国家。因此,估量西欧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时,应该考虑到三方面的因素,即全球性力最对此的变化;西欧国家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综合力量的消长、以及西欧联合的进程。综合上述三方面的情况可以看出,虽然战后40年来整个世界局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战后初期形成的世界格局并未出现根本性的转折。西欧的地位和作用在上升,进入80年代后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但仍然只具有地区性的局部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09年欧债危机的爆发使世界经济面临全球性衰退,主要发达经济体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发生了此消彼长的变化。在这场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中,中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哪些机遇与挑战并应如何应对?在深入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中国应对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有关国际格局的研究是分析国际形势与制定国际战略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国际格局演变与中国周边安全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确保可持续安全。作者指出,要从不同领域、不同范围,全面分析世界多极化格局的现状与未来。研究国际格局离不开时代背景的视角。引起国际格局重大变化的往往是"世界老二"的易位,中国可持续安全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如何不成为二战后以来第三个失败的"世界老二"。改变未来国际格局的真正力量是新兴国家的群体崛起。中、美、俄、日四大国关系平均每十年发生一次格局性变化,国际战略格局演变通常与两年内发生的两件重大国际事件相关。国际格局力量对比严重失衡容易带来战争风险,非传统国际格局出现是决定未来"一超"与新兴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未来国际格局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从目前的"一极多元"格局发展为多种力量在竞争中合作的"多元共存"格局,再和平过渡到以联合国为主体的"多元一体"格局,从而建立一个"后霸权"的国际体系。未来中美两国能否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是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11.
杨鲁慧 《科学决策》2008,(12):12-13
一,和合意识: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资源 思想文化从来都是与政治、经济密不可分的,与政治格局、经济格局息息相关。国家外交战略既是政治的,更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文化。和谐世界理念既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历史传承,又是当代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产物。从思想渊源上看,和谐世界理念中的“和为贵”思想,不仅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弘扬,而且是对20世纪50年代的“和平共处”、80年代的“和平发展”、90年代“新安全观”中的对话求安全、  相似文献   

12.
陈波 《魅力中国》2014,(14):36-37
本文主要对国际政治格局的新变化进行了简单探讨。文中先在我国学者对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研究的基础上对国际政治格局的新变化进行了细致总结,接着简单介绍了当前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特点。最后,文中针对最具代表性的单极化和多极化力量的变化特点,简单介绍了当前复合型的国际政治格局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3.
旅游事业在困境中起步 我是上个世纪60年代初进入外事旅游战线的。当时我国的旅游业作为民间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应运而生。建国初期,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的政策,所以我国对外交往,多数局限在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  相似文献   

14.
李晓锋  贾国凯 《发展》2011,(10):148-148
地缘政治学是政治地理学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浩 《魅力中国》2010,(20):60-61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促成了冷战后美国“一家独霸”的国际战略格局。建立在90年代美国实力持续增长基础之上的美国对外战略.一步步地走向单边主义:“一超多强”成为冷战后国际关系的基本格局。这一时代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力量的失衡状态.就是美国一家独大的霸权问题。本文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出发,分析了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以及今后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美国外交战略的调整会深刻影响其结盟方式。为应对中国带来的“特殊挑战”,美国试图构建多层次的盟伴体系,打造融合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多种力量的复合阵营。美国通过盟伴体系促进政府性力量的横向耦合,发挥借盟强伴、化伴为盟、以伴带盟功能;借助复合阵营实现社会性力量的纵向耦合,促使多元主体在认知和应对“中国威胁”方面增强一致性、协调性和联动性。作者以美国的“印太战略”为例,分析美国如何通过盟伴体系与复合阵营策略强化对华施压。在安全领域,美国升级美日印澳四边机制、构建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促动欧洲和北约力量向印太地区延展,构筑多圈层、网络化的地区安全架构。在经济领域,美国以“印太经济框架”为平台,在供应链重塑、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以及地区基础设施等方面强化对华地缘经济竞争。在政治领域,美国打造针对中国的价值观联盟,将意识形态因素更深地融入经贸、技术等方面的对华竞争。美国的盟伴体系与复合阵营策略面临不少限制性因素,如美国投入有限、美国霸权信誉度下降和不同国家的战略利益存在差异等。  相似文献   

17.
张景旭 《辽宁经济》2000,(12):19-20
二战结束半个多世纪以来,迅猛发展的跨国公司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动力。由于政治和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密不可分、相互作用的两大因素,因而分析战后跨国公司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楚地看出,存在于国际政治与经济格局大环境中的跨国公司,在以其庞大的经济规模与雄厚的资本实力影响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的同时,又反过来受着国际政治因素的影响。  二战以前,跨国公司的经济扩张主要是对东道国丰富资源和廉价劳力的赤裸裸的疯狂掠夺,体现了西方经济强国对其殖民地及贫弱国家的政治上欺侮与压迫、经济上控制与剥削。战后,由于国际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18.
世界能源格局与中国的能源安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由于石油经济的不确定性,时至今日,经济学家没有给出一个关于石油市场的比较完善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油价波动和世界能源格局演变历史的总结和回顾,我们认为油价波动既是国际市场供求双方博弈的结果,也是"大国"关于石油利益分配的政治安排。世界能源格局的演进反映了两大国家集团之间"权力"的消长。本文借助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方法,从世界能源格局及其变动的角度探讨中国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为能源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80年末至90年代初,在整个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重大变化。预计到本世纪末,世界经济新格局在其形成过程中将会出现如下一些演变趋势。 一、东西方关系从对抗走向合作,使世界经济政治力量出现新的组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  相似文献   

20.
在西汉时期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东亚国际关系体系不是"朝贡体系",而是以汉朝与匈奴两大政治行为体为"极"的两极格局。这一格局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当时的东亚体系中有多个政治行为体并存;二是在两个最强大的政治行为体汉朝与匈奴之间长期存在实力和外交礼仪地位的大致平等;三是体系中的其他行为体大多在不同程度上被汉朝或匈奴控制。作者从疆土、人口、生产力水平、统治制度、王位继承制度、军事力量等要素比较了汉朝和匈奴的实力,并以这几个要素的发展变化为线索回顾了汉朝-匈奴两极格局的形成、稳定、动摇、崩溃的全过程。作者认为,汉朝和匈奴双方实力对比的变化和是否具有维持两极格局的意愿是决定两极格局能否持续的重要原因。通过回顾汉朝-匈奴两极格局的演变过程,作者还对两极格局有助于维持国际体系和平与稳定的说法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