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苏共二十七大上,戈尔巴乔夫在提出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和每个环节改革的方向和任务的同时,对于价格改革也提出了要求。价格问题一直是苏联经济学界长期讨论、分歧较大的重点问题之一,因此,二十七大前后,在苏联出版物上就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目前讨论情况看,苏联经济学界在诸如价格形成的基础、价格体系的调整、以及如何增强价格灵活性等主要问题上,都存在着分歧。这种分歧可以说是由来已久,而自六十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各种不同的观点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并向实践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谢国忠 《新财经》2004,(9):15-15
中国和印度现在已经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它们将决定全球经济周期的未来方向 发展道路上的中国和印度是全世界两支最重要的经济力量。两国人口之和为全球劳动力人口的 4 0 % ,按购买力评价计算,两国经济规模之和占全球经济的18%。二十年来,两国经济的增长速度高达其他国家  相似文献   

3.
在苏联当前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正确认识与合理解决经济管理中的集中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关系,是苏联根本改革经济管理的核心问题。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七大上明确提出:应以新的眼光看待集中制与经济组织自主权相结合的问题。这之后,苏联理论界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苏联最近颁布的《根本改组经济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苏联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中,将经济管理中的集中与自主的关系作了明确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总统。他在任时发动和领导了苏联的改革,而这一失败的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新思维”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由于“新思维”的提出才使苏联在对外政策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改变,并最终加速了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距今已经有十多年了,今天我们重新检讨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对于客观认识历史,准确把握俄罗斯今天的外交理念和方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国部分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困难是前进国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工作,锐意进取,既要充分看到解决这些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又要坚定搞好国有企业的信心。党中央、国务院已经确定了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和基本方针,只要坚持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以“三个有利于”为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的法治经济思想有着内在的逻辑起点和丰富的理论内涵,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被证明是正确的.从历史的角度看,法治经济将使中国经济保持创新性、开放性、现代性的方向,继续融入人类文明的洪流,这是邓小平法治经济思想的强劲生命力和历史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7.
戈尔巴乔夫时代以改革为旗帜,正引起世界的瞩目。本文就他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发表几点评论。一、改革的历史教训纵观苏联战后的经济发展史,大体可以说每隔10年便有一次改革。这就是50年代后期由赫鲁晓夫领导的改革,6、70年代由勃列日涅夫领导的改革和当前由戈尔巴乔夫领导的全面改革。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局部开始,"点一线—面"地推进,既经历了重大的观念突破和理论的创新,又得到地方实践的有力推动。邓小平依据实事求是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领导和支持了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解决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说法,明确解释了社会主义能够实现市场改革。当地方实践取得成功时,邓小平及时做了总结,并向更多的人推广。党的十四大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基础上,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使改革不可逆转地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9.
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当前许多经济学家甚至全国人民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迄今为止,中国30年的经济改革一直是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向走的.但是本世纪初以来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和选择.于是改革似乎重新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面临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10.
《北方经济》2005,(10):70-71
21世纪中国实行的是"走出去"、"引进来"的政策,中国愿意与更多的国外企业合资,发展中外合资企业有利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获得更好的产品和劳务,从而加速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中外企业合资的潮流中,中俄企业合资多次成为学者专家研究的课题.二十世纪50、60年代,苏联在经济、技术方面都超前于中国,苏联成为中国学习和效仿的对象.现阶段,由于中国的经济改革适应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使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而解体后的俄罗斯由于各种原因而使经济落后于发达国家.我们看到,中俄两国都处在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阶段,所以,中俄企业合资、合作有其必然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将近30年,越南的改革进程也有了21年。在此期间,两国经济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将就两国经济改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阐述,并分析两国经济改革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中越经济改革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的经济改革已经将近30年,越南的改革进程也有了21年。在此期间,两国经济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将就两国经济改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阐述,并分析两国经济改革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1990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同中央几位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发展适度规模经济,发展集体经济。这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①邓小平同志关于“两个飞跃”的理论.是在我国农村改革10年以后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它不仅正确地反映了SO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际情况,而且指明了“两个飞跃”之…  相似文献   

14.
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当前许多经济学家甚至全国人民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迄今为止,中国30年的经济改革一直是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向走的,但是本世纪初以来出现了不同的意见和选择,于是改革似乎重新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面临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苏联在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特别是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一再强调要“全面变革经济机制”,要“全面的系统的变革,而不是局部的细小的改善”,并且阐述了这种改革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对新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历史分期问题,是很有必要进行深入探讨和明确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对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方向,深入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上述问题谈谈粗浅看法。一、研究新中国经济史,必须坚持以邓小平任设有申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建国45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历史经验的基本结论,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一届三中…  相似文献   

17.
与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苏联的价格管理向来也是高度集中的。随着苏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和经济条件的变化,国民经济中极为敏感的、关系国计民生的价格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密切注意。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就开展了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讨论,并且着手进行价格改革。然而几经星移斗换,国民经济增率递减。于是,进一步改革价格呼声日高。在今年(1986年)二月下旬召开的苏共二十七大上,对前此二十多年所走的道路作了批判性的总结;进一步确定了“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戈尔巴乔夫明确宣布:对苏联的经济体制,“不能局限于局部的改进,必须进行根本的改革”。因此,苏联的价格管理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本文拟作些探索。  相似文献   

18.
李骥 《新西部(上)》2013,(20):170+166
文章探索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认为苏联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和苏联领导人个人能力素质的低下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两个重要原因。第一,论述了戈尔巴乔夫指导改革的理论根据"新思维"的内容和本质;第二,戈尔巴乔夫提倡的极端的、无限度的自由与民主导致当时众多的反共、反社会主义分子在"民主"、"公开"的旗帜下进行反动活动;第三,戈尔巴乔夫缺乏理论水平,在改革的过程中缺乏持之以恒和果断的品行。  相似文献   

19.
过去全球性的国际经济组织在讨论世界经济问题的时候,往往着重讨论美,日等国的经济,而并没有将中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的范畴看待,它们并不认为中国是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经济是在讨论区域经济的时候才被提到,属区域经济这一档次。但是,现在这些组织在讨论世界经济的时候,则将中国的经济同美,日等国的经济相提并论,中国已被视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正> 自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3月出任苏共总书记以来,经过不断的酝酿、发动和筹划,苏联已逐步形成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政治体制改革为保证的全面改革的新形势。这次改革就其广度和深度而言,大大超过50年代以来的历次改革。戈尔巴乔夫则把这次改革称作是“十月革命事业的直接继续”,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这次苏联改革的确具有许多与以往改革不同的特点。第一,具有高目标的改革。这次改革不只限于经济体制或社会生活某一方面的改革,而是要根本改革苏联社会主义社会,使其具有崭新的面貌和最现代化的形式。这是过去历次改革所未提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