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在新古典增长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后发经济区经济增长口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框架,从理论上探讨了基于地理空间效应对届趋同进行统计研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通过对2000-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整体和内部三个发展区尺度的经济增长趋同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与经典的趋同模型相比,纳入地理空间效应分析框架的空间趋同模型,趋同速度和方程拟合优度均更优,说明地理空间外溢效应在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增长趋同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也是其空间俱乐部趋同发生的关键机理,这对于后发经济区增长过程中的区域资源共享、要素流通、互助合作、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5.
新经济地理理论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丹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31(5):36-41
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创始人保罗·克鲁格曼以规模报酬递增而导致的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为假设前提,在一般均衡模型下讨论了空间经济问题,区别于传统经济地理理论,它引发了众多国外学者从理论扩展及实证分析等层面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从扩大理论菜单、实证研究以及福利与政策研究三个方面入手,着重回顾了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以来的国外学者关于新经济地理理论的研究成果,期望通过对理论研究的梳理,总结和借鉴区域发展的应对政策。 相似文献
6.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仍然没有缩小的趋势,具有明显的中心—外围区域结构,因此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背景下,如何促进京津冀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成为重要问题.本文根据泰尔指数测算京津冀地区2005—2018年经济发展差异,从新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探究造成区域差距的原因,并给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具有区域特色经济的产业集群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产业规划滞后、竞争力不强、企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已成为当前产业集群的共性问题。以中山市为例,探讨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与壮大的路径,对提升产业和区域竞争力、指导后发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产业集聚和扩散取决于本地市场效应、价格指数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的共同作用.随着经济一体化水平的提高,三种效应之间的权衡会发生变化,从而使产业的空间分布发生变化.但是,由于企业区位选择的路径依赖、产业区位的粘性、集聚经济利益等的作用,一体化水平提高促进了产业的集聚和分散,但并不必然能伴随产业在区际间的合理分工.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以新体系提升经济的创新力竞争力,由此对新经济的普及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新经济的内涵和特征出发,结合都江堰现有的基础对都江堰市在新经济时代实现其经济发展目标进行了思考,为都江堰市新经济的发展路径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12.
加快产业聚集、发展产业集群,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工业发展步伐,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拓展中小企业创新与发展空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分析北部湾经济区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如何更好地推动经济区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新经济地理学为中国税收竞争研究提供了全新视角,集聚租的存在有助于获得税收竞争优势,利用我国1994—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产业集聚与税收竞争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就全国而言,产业集聚对税收竞争有正向影响;就地区而言,产业集聚水平高的东部地区获得了税收竞争优势,已由恶性税收竞争转向良性税收竞争。建议实施促进产业集聚的政策,创造政府征收集聚租的空间,实现税收协调。 相似文献
14.
产业集聚: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分析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产业集聚过程中,东北老工业基地处于被逐步边缘化的困境。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看,主要原因是需求规模小,运输水平低,市场化程度低,制度落后等。要增强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集聚能效,需强化产业集聚的自我增强机制;抓住机遇,创造产业集聚增长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5.
CAFTA框架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物流产业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本文基于北部湾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对CAFTA框架下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物流产业面临的优势、劣势以及机遇、挑战作了SWOT分析,据此从产业布局、基础设施、企业、信息、管理体制、人才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6.
确定新经济增长点的一种方法——以深圳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关于新经济增长点的更完整的概念理解和评价指标体系,尝试探索一种更合理的确定新经济增长点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包括:从产业结构和产业空间这两个角度来重新理解和界定新经济增长点、对于新经济增长点的指标选取和评价体系的构建等.最后,以深圳市为例来检验这种方法的实用性和优缺点,并提出该指标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7.
笔者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利用1999年~2008年省级相关数据,对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影响因素及其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沿海区位和文化资源禀赋优势促进了文化产业集聚;人力资本、交通通信、文化消费的提高也有利于文化产业集聚;政府财政支持对文化产业集聚有正面影响;文化产业集聚存在空间正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8.
产业转移的新经济地理学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建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1)
不同于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在规模报酬和垄断竞争框架下解释了产业转移现象,认为产业转移的基础不必然是第一自然的差异,在完全相同的均质空间下,由于市场接近效应、生活成本效应和市场拥挤效应所构成的集聚力和扩散力的相互作用,产业转移也会发生,并且表现出突发性、自我强化、预期自我实现和价值链环节分离的特性及关联度弱的产业先转移等规律。此外,新经济地理学还运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考察了产业转移的福利效应,包括瓦尔拉斯效应、生产租金和规模区位效应、累积效应以及转移效应,并对影响产业转移的税收优惠竞争、公共基础设施改善和区域补贴等政策措施的效果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9.
从制度、地理之争到新经济地理——关于浙江经济发展的一个分析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经济发展的“制度决定论”和“地理决定论”之争由来已久,但单纯的“制度因素”或者“地理因素”并不能合理解释“浙江之谜”。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源在于制度和地理的相互作用,但是,制度和地理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各种要素本身,而是通过其特定的经济组织形式来组织和协调各种要素的生产与利用,从而最终促进经济发展。这种经济组织形式,在浙江最典型的就是产业集群。浙江经济并不是简单的地理决定或者制度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文章借用市场营销学中的生命周期理论,阐述了区域的生命周期特征,指出评价区域经济所处发展阶段的指标,给出了四个阶段的经济发展模式,最后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