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金融模式、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之辩,隐含着互联网精英有意与传统金融机构划清界限、谋求监管套利、争夺话语权主导权的动机。互联网企业切入金融领域与金融业拥抱互联网,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两种不同演进路径,共同构成了互联网金融的完整业态。  相似文献   

2.
张书君 《经济师》2022,(5):108-109
互联网技术应用高度普及的新经济时代,大数据技术与互联网金融互相融合的状态,为互联网金融营销带来了实质意义上的重大变化。互联网金融营销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与营销的简单叠加,而是更深层次金融营销模式的蜕变,作为互联网技术典型代表的大数据技术走进互联网金融营销,可以有效驱动互联网金融营销的快速向好发展,促进互联网金融营销行业形成新业态。文章从大数据技术、互联网金融营销的基本概念入手,走近互联网技术,走进互联网金融营销,探析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金融营销中的应用,为实现高效率、精准化的互联网金融营销提供策略支持。  相似文献   

3.
2013年我国互联网金融呈现爆发式增长,互联网金融实现金融供给需求的无缝链接和全时空开放交互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兴起逐步引发了金融机构脱媒现象。本文将从互联网金融研究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互联网金融的本质特点,比较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差异,探索我国未来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竞争与合作以及金融业发展前景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2019,(6)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各个行业加速融合,新的业务模式不断涌现,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相互融合的产物,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金融"的表述,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发展改革的原动力。文章首先介绍了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接着阐述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最后展望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模式,一直被作为业务发展转型的重要保障和着眼点,互联网金融既包括电商等互联网企业,也包括传统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提供的金融服务。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历史和特征着手,分析当前的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和影响,并提出要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和加强监管等措施来促使互联网金融良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金融作为基于互联网的新金融模式,通过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影响企业研发创新。基于27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对企业研发创新的影响,探究产业发展、传统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对互联网金融创新效应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可显著促进企业研发创新,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发现该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产业发展、传统金融发展以及人力资本水平与互联网金融具有互补性,有利于增强互联网金融创新效应。此外,异质性研究发现,互联网金融在科教水平较低的城市和级别较低的城市具有显著创新效应,区位因素并不是影响互联网金融创新效应的显著性原因;互联网金融在对外开放水平、市场化水平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的创新效应大于其它城市。  相似文献   

7.
何慧 《新经济》2015,(Z1):23
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为现有金融体系带来了冲击与改变,为金融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但互联网金融的虚拟特质也使其面临着更多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实质为金融行为,而金融行为的内核则是对信用进行风险定价。探究完善互联网金融信用管理机制的基本策略,对完善互联网金融管理体系,驱动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互联网金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对金融稳定的冲击。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一方面通过提高资金配置效率、提升金融系统基本功能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互联网金融也会通过创新对宏观经济带来新的风险。因此,监管机构应明确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性质,依据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市场中行使的功能而采取不同的监管策略。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法律制度对于培育合格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优化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目前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法律制度不够健全的情况下,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的主体、业务、监管都不够明确。要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法律制度,需要完善互联网金融准入的法律,完善相关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完善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自律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金融行业不断发展,新的模式和业态不断涌现。金融和互联网融合出现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发展,在金融行业中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并且有平台化和平民化的特点。互联网金融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融合了更加开放包容的金融运作思维,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时间短,仍存在许多问题,互联网金融风险比较大,风险监管还不完善,需要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路径和风险监管对策,降低风险,实现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前互联网金融发展势头迅猛,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规范日益成为理论与实践讨论的热点。本文从对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和特点入手,全面概括了当前国内外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业态的主要模式和发展状况。针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为缓解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带来的机遇,对金融运行和金融管理带来的挑战,提出了以发展普惠金融为导向,鼓励创新和规范发展并重,促进互联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郭少泉 《商周刊》2013,(26):48-49
当金融市场化与金融互联网化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新金融”模式。新金融概念的提出,消除了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因工具一目的主次对立造成的“傲慢与偏见”,第一次将金融市场化和金融互联网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侯梦婷 《当代经济》2016,(16):25-28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新兴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不仅对传统形式的投资理财方式造成冲击,同时也对居民金融投资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通过对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等两种金融理财特点的阐述以及相互之间的对比分析推进民众对互联网金融理财方式的深刻理解,从而推动互联网的普及.同时也借此了解到现代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投资理财所造成的冲击力,以及传统金融针对现代互联网金融盛行所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背景出发,就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务形态进行分析,结合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的关系,探索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经济师》2016,(11)
"互联网+"经济形势下,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迅猛,问题也随之而来。文章从互联网金融现状入手,分析现在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存在问题,针对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袁远 《经济纵横》2019,(6):122-128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愈加凸显。然而,我国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尚未建立,导致消费者财产和隐私屡遭侵犯、维权困难。应在厘清互联网金融本质基础上,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行为监管,加大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力度。在宏观方面,应树立"公共产品型"的新型监管理念,将实现消费者保护作为重要监管目标,以监管科技为依托加强事中监管;在中观方面,应建立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专门机构,完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体系;在微观方面,应完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三权"保护制度,建立互联网金融消费纠纷在线解决制度。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国内外众学者纷纷围绕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及实践发展开展一系列学术探讨,并得到大量具有高利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从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引入,通过对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及发展模式、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制的影响、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问题和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趋势四个方面的文献归总分析,详尽梳理国内学者在我国互联网金融领域内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学术观点,并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可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一系列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实现资金融通的一种新兴金融服务模式。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神渗透到传统的金融业态,对原有的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以及衍生出来的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具备互联网理念和精神的金融业态及金融服务模式统称为互联网金融。金融服务趋向长尾化、金融服务高效便捷化、金融服务低成本化,是互联网金融的三大特点。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风险系统性风险。  相似文献   

19.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近年来已风靡整个金融市场.本文跳出传统的现代金融理论,从行为金融理论的视角探析互联网金融风靡的原因.在用户体验和羊群行为的基础上,考虑到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在互联网金融活动中处于严重信息不对称地位,认为互联网金融监管应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行为入手,改革现行的分业监管模式和机构监管模式,构建以互联网金融企业行为为中心的行为监管模式.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领域最引人瞩目的话题.本文对比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相同于不同点,深入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和自身的特点,探讨了两者之间的融合路径与改进方向.认真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迅猛的原因,以及互联网金融改变了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并对互联网金融行业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