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房地产行业融资的重要途径,房地产信托伴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回暖近年来一直增长明显。不过,随着房地产信托进入兑付高峰期,出现兑付风险的单体项目从2012年以来开始频繁曝光,使房地产信托产品成为最牵动市场眼球的目标物。因此,从房地产信托产品的风控措施出发,探讨2012年以来房地产行业信托发生兑付危机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经济》2014,(2)
正近日因"7000万嫁女"而名噪一时的煤老板邢利斌,其所属的联盛集团而今深陷"债务门",公司金融负债接近300亿元。其中,吉林信托"松花江77号山西福裕能源项目收益权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因联盛集团被曝出10亿元信托兑付危机事件,使得社会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信托产品的安全性上。根据普益财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1月20日,已有16只集合信托产品被曝出现问题,除涉煤信托外,在房地产、基建、艺术品领域均已出现信托风险事件。针对目前信托业暴露出的兑付问题,"我的律师网"特邀相关专家、律师发表了法律意见。  相似文献   

3.
宗良 《资本市场》2014,(9):121-123
<正>打破刚性兑付可先选择主要从面向高端客户的高收益金融产品以及系统性风险较小的领域开始。有关预测显示,2014年将有大量集合信托产品到期,考虑到利息支付等因素,需兑付的本息将近1万亿元。因此,今年可能是发生信托兑付危机较大的一年,尤其是部分信托公司经营方式比较粗放,问题信托产品风险事件有所增多,一些问题产品存在刚性兑付问题。同期,银行业理财产品余额超过10万亿元,理财业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全社会的投融资需求,但  相似文献   

4.
正从2013年底以来,信托产品频频曝出兑付危机,引发市场担心。同时,信托产品的收益也越来越没有竞争优势从2013-2014年一季度,信托业仿佛坐了上了过山车,既体验了直上云霄的快感,也遭遇了高空滑落的惊魂。用益信托数据显示,一季度集合信托发行规模同比下降了近4成。萎缩的政策红利,被挤压的渠道优势,更加残酷的市场竞争,集中兑付的压力?众多问题一并摆在了信托业的面前。在风险面前,监管从严业已成为大势。中国银监会下发了《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99号文),要求股东兜底流动性,  相似文献   

5.
《经济月刊》2014,(2):112-115
近日因“7000万嫁女”而名噪一时的煤老板邢利斌,其所属的联盛集团而今深陷“债务门”,公司金融负债接近300亿元。其中,吉林信托“松花江77号山西福裕能源项目收益权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因联盛集团被曝出10亿元信托兑付危机事件,使得社会公众的目光再次聚焦于信托产品的安全性上。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增速正处于从高速转为中速的换档期,信托业在此期间呈现增速放缓、改革创新步伐加快、个别项目陷兑付危机但整体风险可控的发展态势。信托业应积极谋求转型,从信托业务各环节识判与管控风险;把握市场趋势和政策机会;培育自主管理能力,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依托信托制度优势,布局非资金财富管理市场;巩固既有合作关系,搭建最广泛合作形式等。  相似文献   

7.
正2014年1月16日,中诚信托正式向其投资者承认,"诚至金开1号"信托计划高达30亿的信托财产或无法按期变现,不排除通过诉讼方式向相关主体主张权利,以最大限度维护受益人的利益。部分民间债权人表态愿意配合受托人化解振富能源公司及关联公司的融资风险。业内人士认为,这一信托计划极可能延期。在宏观经济增速趋缓的形势下,涉矿信托面临较大风险,但未必会成为打破刚性兑付的"第一弹"。  相似文献   

8.
张洪斌 《新经济》2014,(21):15-15
最近一段时间新闻媒体陆续爆出各类信托产品的负面消息,其中与房地产项目相关的信托负面消息最多。今年以来,信托产品无法按期兑付的事件不断出现,房地产信托的兑付高峰越来越近,可能在今年七、八月份迎来一波高峰。不排除有信托公司在“兑付大考”中折戟。而在2015年迎来创纪录的偿还规模,达到2035亿元人民币,这几乎是今年到期金额1090亿元的两倍。  相似文献   

9.
昆明泛亚有色金属交易所(以下简称"泛亚所"或"泛亚")正陷入一场兑付危机中,涉及金额之大、范围之广,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将围绕泛亚兑付危机展开分析,深度了解泛亚平台的运作模式与交易流程,分析其模式下存在风险不足,并与其他交易平台中提供的委托受托业务进行比较,发现它们的区别,加强投资者对商品电子交易平台中委托受托业务的认识,同时也为现存各大商品网络交易中心敲响警钟.  相似文献   

10.
构建信托公司积极业务模式之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托公司的创设性制度,为信托公司发挥独特的资产运用方式和投资领域优势提供了空间;但其执行性制度中私募定位和刚性兑付的安排,却驱使信托业务形成了方向游移、组合单调和类贷款化等消极特征。应当从创设性制度入手,逐步开放信托公司公募业务,允许信托投资者市场化地承担亏损风险以及统一监管规则。这样信托公司才可能在发挥信托功能的基础上,形成特色化行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前"刚性兑付"规则推动了理财产品的快速发展,但该规则违背了相关法规精神,监管导向及金融机构为维护其信誉的动机是其主要成因。面对严峻兑付危机,转轨经济中的金融功能理论是理解"刚性兑付"规则利弊的关键。在我国目前金融功能资金循环链出现断裂的前提下,"刚性兑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连接金融功能资金循环链的作用。从长远来看,破解我国"刚性兑付"困局的治本之策在于重塑金融功能资金循环链,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金融体系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影子银行体系作为引发危机的重要因素,引起了各国政府和金融监管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分析了较成熟的美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特点和风险。其次界定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运行模式和风险。从中国各类影子银行业务的风险评估来看,目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总体风险可控,结构上有风险暴露隐患。未贴现承兑汇票、委托贷款结构较为简单,同属银行表外业务,其风险与银行信贷相当。银行理财产品最大的风险是期限错配与收益率错配风险。信托贷款中信政合作、基建信托及产能过剩行业的信托违约风险较大。小额贷款公司等非典型金融机构的规模较小。最后根据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情况提出了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通过对与汽车有关的两种风险,即“失信风险”和“车险”进行比较,以揭示目前我国消费信贷中的信用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14.
《资本市场》2014,(9):50-65
<正>2014年,信托业务面临更多的挑战:首先,监管愈加严格;其次,同业竞争也将愈加激烈。尽管如此,我们仍预计信托业在突破10万亿元规模后并未能迎来拐点;最后,信用风险或集中爆发。2014年信托产品将迎来集中兑付期,根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年将有2467只集合信托产品到期,到期规模达4555亿元。经历了过去几年的爆发式增长,2013年,信托行业内生增长动力减弱,发展遇到更大的困难,行业"拐点"论调不绝于耳,"高富帅"的光环却不能掩盖其非主流金融机构地位的尴尬,摆在信托行业面前的道路选择和转型困惑一直都存在,过去有过,现在依然有,是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以及《信托法》、《慈善法》等相关法律的施行,公益信托从无到有,有了较大发展,但仍存在着公益信托"设立难"、目的判断"单一化"、优惠政策"激励少"、社会参与"程度低"等局限。而通过公益信托设立许可制改为登记制、引入复合标准判断公益目的、制定适用于公益信托发展的优惠政策以及创新公益信托模式等方式,将使公益信托现状有所改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我国房地产近几年来发展迅速,成为拉动我国GDP的支柱性产业.房地产业的融资现状主要分为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两类,本文主要是研究房地产业的融资渠道的拓宽,对房地产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我国房地产的融资的主要问题是:融资渠道过于单一,风险太高;直接融资比例偏小;房地产信托等其他融资方武的限制过多;受次贷危机的影响,金融业受到了创伤,对融资造成了影响.本文针对这几个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建议:遵循"先内后外"的融资理论,尽量降低融资风险;在进行对外融资时,建立多层次的融资体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融资多元化;不要过分依赖于银行贷款,规避"次贷危机"所带来的风险,减小加息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我国房地产投资信托的发展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华 《经济导刊》2004,(4):55-60
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房地产投资信托将资金投资于预先设定的单个项目,使信托资金承担了很高的集中性风险。采取分散投资,构建房地产项目组合的方式能够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18.
人们已经养成了信任银行的习惯,往往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也像对待存款一样不多加考虑.而理财产品巨亏事件层出不穷,则给人们敲响了警钟.近日华夏银行因为一款理财产品无法兑付而备受质疑,使理财产品的信誉风险面临触礁窘境. 千万本金到期无法兑付 因购买由北京通商国银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通商国银")发行的名为"中鼎财富投资中心(有限合伙)入伙计划"的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2012年11月30日,数十名投资者聚集在华夏银行上海嘉定支行门前进行声讨.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刚性兑付被视作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扭曲性特征之一,然而刚性兑付这一隐性规则在中国影子银行发展之初就存在。本文研究表明,刚性兑付的作用在中国影子银行的不同发展阶段上具有差异,决定因素是刚性兑付的资金来源。早期刚性兑付的资金主要来自资管机构的自有资金,刚性兑付把资管机构变成投资风险的实际承担者,不仅倒逼资管机构审慎投资,也让投资者对资管机构产生了信任,因此早期的刚性兑付既是一种自律机制,还是一种信任机制,让中国影子银行在基本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实现资管规模的快速增长。然而,资管机构自有资金的增速落后于资产规模的增速,以至于在一定时点后资管机构不再能够以自有资金维系刚性兑付,只能依靠“拆东墙补西墙”等方式,但这样的做法不仅不可持续,反而会诱发风险、掩饰风险,此时政府应当强制打破刚性兑付。本文能够为政府在不同时期对影子银行和刚性兑付态度的转变,以及2018年资管新规“破立结合、双管齐下”的治理逻辑提供解释。  相似文献   

20.
信任无价     
近来,从国家主权信用危机,到银行信贷风险,直至企业产品黑洞,无不惊现失信乱象,狠狠搅动着全球政治经济的浑水,让人惊愕、忧心,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