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解决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良资产是长期困扰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问题,本论文先从探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内涵着手,进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科学地划分类别,然后在考虑我国商业银行现阶段客观情况的基础上,依据处理不良资产的冰棍理论和苹果原理,具体提出解决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三种模式途径,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解决不良资产问题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与管理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从宏观上把握危机以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状况,从微观上创新不良资产风险化解的组织体系、管理方式.全面提升不良资产清收和盘活的效率,是有效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关键,也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理论界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分歧入手,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问题进行了可行性和必要性探讨,提出不良资产证券化在目前的形势下是化解我国巨额不良资产的一种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90年代美国发行第一只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以来,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处置不良资产的创新手段,被全球各国饱受不良资产之苦的商业银行普遍采用.在中国第一轮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高峰期,就有很多官方人士和学者提出要借助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手段提高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效率.  相似文献   

5.
在不良资产规模大幅攀升的严峻形势下,如何提升不良资产的处置能力成为商业银行的迫切需要。本文在分析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和不良资产处置模式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发展趋势,并从平台化思维的角度提出了提升不良资产处置能力的对策建议,包括打造内部集中模式的处置平台、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创新研究平台、不良资产处置的投资平台、不良资产处置的互联网化平台以及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平台。  相似文献   

6.
不良信贷资产内部处置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前,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模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处置模式,即由政府出资设立专门的机构,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另一种是内部处置模式,即在银行内部设置的“特殊经营机构”。尽管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完成1.3万亿元不良资产的剥离,但由于剥离规模和条件的限制,仍有大量不良资产留在银行内部。因此,从体制上构建不良资产内部处置模式,也是解决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国外开展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已经成熟,但国内除在2008年以前尝试过几单外一直处于停滞状态。随着不良资产的持续上升,商业银行试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呼声越来越高。鉴于这一情况,本文从国内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与不断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中的不良资产问题愈发严峻。尤其自2012年以来,银行业不良资产的绝对数值和相对数值都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同时新的不良资产在不断形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事关经济金融发展大局,必须予以充分重视。本文将从近四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现状入手,着重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能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解决起到借鉴与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孙杨 《西南金融》2004,(3):37-38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概念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指银行投放贷款后形成的银行信贷资产中不符合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原则,处于逾期、呆滞或呆账状态,而使银行资产风险加大并面临资本损失的贷款。有关产生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本理论研究认为,任何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都会产生或可能产生不良资产,在一定程度内这是一种正常现  相似文献   

10.
徐敏 《新金融》2002,(12):26-28
一、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难点 1、市场不完善制约了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规模和空间 银行不良资产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与其它商品相比,一个共同的特性都是要通过市场交易而变成现金.  相似文献   

11.
转化和清收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是人民银行和各商业银行近些年来一直在积极努力的一项重要工作.转化和清收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为商业银行实行企业化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当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的背景下,意义更加重大.经过近7年时间的艰苦努力,到2001年底,我国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首次实现了不良资产的净下降,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减少907亿元,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3.81个百分点.这说明,只要努力做好转化和清收工作,降低不良贷款是大有希望的.转化和清收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针对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和不良资产的现状,采取不同的方法,实施系统工程,通过转化一批、清收一批、核销一批、盘活一批等措施,实现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的根本好转.  相似文献   

12.
一、加快降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必要性 所谓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是指银行不能正常收回或已收不回的贷款.贷款是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之一,所有商业银行都有大量的贷款业务,难免发生一定数量的不能按期收回或收不回的贷款.因此,存在不良资产几乎是所有商业银行的共同问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偏多,如不尽快加以解决,将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3.
对商业银行来说,有经营就会有风险,因此,银行经营工作无论从理论或实际上讲,不良资产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仅是不同时期形成不良资产的范围和程度上会有所差异.因此,不良资产管理应是商业银行的一项经营性任务,它是信贷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刁博珏 《云南金融》2012,(1X):111-111
证券化是一种在近三十年时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的金融创新,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是多样的,次贷危机的发生无法否认其对于微观主体或整个经济体系的积极意义。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以有效地手段处置不良资产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因此利用证券化处理不良资产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次贷危机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不良资产的界定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是指处于不良状态的银行资产,而所谓的不良状态,就是在现实条件下,不能给商业银行带来预期收益的资产状况.因此,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可以定义为:在现实条件下,不能给商业银行带来正常利息收入甚至不能及时收回本金的银行资产.  相似文献   

16.
对剥离不良资产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发展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峰 《福建金融》2000,(3):9-11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不良资产管理公司逐步开始运作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工作已步入实质性阶段。不良资产的剥离有助于改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 ,增强抵御信用风险能力 ,提高国际竞争力 ,并加快商业化的进程。但剥离不良资产并使其真正达到政策目的还有赖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自身的变革与发展。本文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离不良资产后发展定位问题提出一点粗浅的看法。一、不良资产的因素分析(一 )共谋机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发展脉络清晰地体现出银行与政府之间的共谋机制。这种共谋机制至少可以表现为三方面 …  相似文献   

17.
证券化是一种在近三十年时间里得到了迅速发展的金融创新,证券化的基础资产是多样的,次贷危机的发生无法否认其对于微观主体或整个经济体系的积极意义。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以有效地手段处置不良资产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因此利用证券化处理不良资产对于商业银行来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对次贷危机后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及其处置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和金融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国内外经验表明,解决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具体处置模式和手段是问题的关键。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模式大致有两种:一是集中处置模式,即由出资设立独立的金融机构统一剥离、收购、经营和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如美国的重组信托公司、日本的过桥银行以及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另一种是分散处置模式,即由银行内部成立专门机构来处理自己的不良资产。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管理已从零容忍颠覆性地转变为直面2%左右不良率的现实。对此,商业银行除依靠核销、打包出售等传统手段外,还需利用最有效的市场化手段,即不良资产证券化进行化解。不良资产证券化不仅可分散和转移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降低不良资产所提取的风险拨备和资本占用,提高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和核心资本充足率,还可促进中间业务的发展,转变银行经营模式。商业银行可参照国外经验,按单家银行、规模联合、区域联合或与国际化金融机构合作设立特殊机构(SPV)等形式进行出售型不良资产证券化。  相似文献   

20.
刘玲 《时代金融》2013,(18):142
近年来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数量逐渐增加,严重威胁商业银行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银行的贷款项目逐渐增加,由于贷款导致的不良资产逐渐增加,对商业银行的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本文主要是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防范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形成提出合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