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君彦 《发展》2012,(7):100-100
2002年江苏电视台推出的《南京零距离》开了中国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先河,之后,电视民生新闻仿佛在一夜间异军突起。全国各地方电视台通过各种样式民生新闻栏目的打造,找到了适宜于地方电视台生存和发展的新闻沃土。对于地方电视媒体来说,民生新闻报道以地域化、本土化的优势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地方观众群体,观众收视率表现比较好。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方台一直以来,时政新闻类的报道不为大多数地方观众所接受和关注,  相似文献   

2.
向曦 《魅力中国》2014,(6):315-315
电视时政新闻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最为核心的内容部分,但是相对于近年来新兴起来的民生新闻,部分地方台电视时政新闻关注度不高的背后反映出的是观众对时政新闻民生化的期待,尝试让时政新闻与民生新闻相有机融合是创作此类作品的必然趋势。我们需要从新闻采编、新闻创作实践和新闻创作理念等方面积极探索电视时政新闻民生化的创作规律,提升时政新闻是的节目质量和关注度。  相似文献   

3.
民生新闻以其关乎民生、民情、民意,聚焦社会热点、难点、焦点的传播理念,成为中国特色的一个全新的电视现象。它无论是播报的内容,呈现的形式,主持的风格,还是节目的制作都已自成一家,并已稳稳地占据了各地方台电视新闻的半壁江山。笔者作为从业人员将新闻实践与理论探究相结合,从辩证的角度浅析民生新闻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4.
周文志 《魅力中国》2014,(1):324-324
近年来电视民生新闻迅猛发展,成为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新的冲击波,很多人形象把它誉为中国电视传播层面的一次重要变革。从其标志性栏目“南京零距离”创始至今,民生栏目越来越受到受众的关注。各地方电视台在原有新闻节目的基础上,大力开办民生新闻栏目,但是随着民生栏目的不断增多,一些栏目出现的问题也更加突显,本篇论文将对地方台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李光志  涂春丽 《魅力中国》2013,(25):317-317
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这些在作为电视民生新闻内容可以说几乎起到了本质性的作用。而回归新闻的公共性则是电视公共新闻的最大本质特点。以归其根底的角度来看,二者间不无本质上的共通性。本文试图站在公共新闻视角。结合民生新闻发展的趋势,来探索电视民生新闻是如何由“小民生”逐渐演变成“大民生”的历程。  相似文献   

6.
丁文强 《发展》2010,(7):86-86
近年来,随着电视媒体宣传方式的多元化,民生新闻以贴近性、通俗性、参与性等特点,迅速成为各级电视台提升收视率的一大法宝。作为电视传播网络中最基层的县级台,在增加民生选题“占有量”的同时,更应提升民生新闻本身的“含金量”,更好地发挥民生新闻在促进社会和谐、弘扬先进文化、服务人民大众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柳漫漫 《魅力中国》2014,(8):299-299
民生新闻已经成为当前各地方广播电台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切八点,但鉴于民生新闻的价值认定的模糊性及其理论建构的宽泛性使得他们难以发挥预想中的增值效应,本文结合地方广播的现实条件,通过对地方广播电台民生新闻节目自我认知与发展路径的梳理,探讨地方台广播节目中民生新闻的发展策略.满足新形势下地方电台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8.
关于民生新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孝军 《理论观察》2011,(4):F0003-F0003
“民生新闻”一个电视新闻学术领域的新名词.它的方兴未艾.对它的讨论曾经一段非常热烈.但严谨的学理总结并不多.有些基本的问题还有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比方说.民生新闻对中国电视而言究竟带来了什么?正如人们已经认识到的那样.在操作层面.它改变了固有的新闻播报模式,实行个性化、开放式的直播和长时段的杂志化编排;在传播理念层面,以平民视角观照平民生活,从而开始了一种  相似文献   

9.
朱慧  何慧琴 《魅力中国》2010,(19):148-149
目前,全国各地民生新闻热播,业界和学界对于“民生新闻”的内涵,一直众说纷纭,且尚无定论。“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就是百姓的意思。因而可以这样认为,民生新闻就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电视新闻表现形式。作为电视媒介中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节目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10.
浅议如何提升地方电视民生新闻的内在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民生新闻的基本特征是“以民为本”,当下中国的电视民生新闻并不是一种成熟且具有独立新闻品质的新闻样式。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只有遵循新闻规律,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坚持民生新闻的人文性、理性和建设性,辩证、全面地看待和报道问题,拓展报道领域,突出地方特色,彰显节目个性,才能全面提升报道品格,最大限度提高媒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刘华 《魅力中国》2014,(10):285-285
近几年,民生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课题。电视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也已构成了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冲击波,被誉为中国电视传播层面的第三次革命。 各地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开播至今,经过了不足十年的发展,从当初的一枝独秀到如今的遍地开花,尤其是在地方电视台开设多个频道、一个频道多档栏目都是民生新闻的现象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2.
郝金欧 《魅力中国》2013,(34):307-307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领导多次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社会保障、失业、“三农”等问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表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民生的深切关怀,民生理念成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的基本立足点。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的先河,并引发了波及全国各省市电视台的“电视民生新闻现象”。本文就县级电视台如何做好民生新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刘宏扬 《理论观察》2011,(3):174-175
电视隐性采访也叫暗访、密访,是相对于公开采访而言的一种非常规的采访方式。也是电视采访中一种特殊的方式。通常在采写负面的民生新闻、揭露社会弊端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利用电视隐性采访,可以避开不必要的干预与阻挠.可以更真实更客观地获取所需要的资料。目前各电视媒体大都青睐这种采访方式。  相似文献   

14.
谷文 《理论观察》2014,(2):102-103
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自从一诞生就承担着百姓冷暖痛痒、喜怒哀乐的责任,其带有本土化、人本色彩的新闻报道,平民百姓十分关注,新闻内容与日常生活生计息息相关,受地方受众的欢迎自然是毋庸置疑的。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随着节目的成熟而慢慢显现。在一种节目形态快速发展、兴盛之后,停下来认真思考、审视一下当代电视民生新闻的成败得失是非常有必要,对电视民生新闻的持续发展也终将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5.
沈敏捷 《理论观察》2010,(2):176-176
评论类新闻电视节目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随着我国电视媒介总体水平的增强.节目编摄人员电视意识的进步和社会舆论监督环境的宽松.近年来,这类节目的发展速度犹如“雨后春笋”。到目前为止,我国各地各级有实力的电视台.几乎家家都办起了这类节目.随着其传播面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的发展状况及改进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民生新闻的迅猛发展,构成了电视新闻传播层面的一道冲击波,被誉为中国电视传播层面的第三次革命。从其标志性栏目“南京零距离”创始至今,诸多业内期刊关于民生新闻的讨论从来都没有停止过,这样一种新闻现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文章拟在一些学者论述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学、政治学、文化学、传播学等诸多学科知识,结合众多民生新闻栏目的显性表征,力图进一步廓清民生新闻的报道对象、报道题材等基本性概念,审视和揭示其不同于传统新闻的特性所在,从而在整体上对民生新闻的内涵进行界定,对其在理论认识上的一些误解和实践上存在的农民话语权缺失、背离新闻特性、同质化等误区进行进一步辨析,并试着提出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李薇  潘霞 《理论观察》2005,(4):123-124
近些年随着传播理念不断更新,传播新闻的方式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在打破了最初的用模式化语言播新闻的沉寂之后,活泼亲切、极富感情色彩的说新闻方式开始盛行于电视媒介。目前看来,“说新闻”比“播新闻”是更深层次上的一种开拓精神,它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那么,这种用“类交流”式的全新理念打造出的新闻传播的特殊风格——“说新闻”必然以雷霆之势冲击媒体,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8.
韩桃林 《魅力中国》2011,(21):147-147
电视民生新闻是时代的产物,是以党和政府倡导构建和谐社会为出发点,以人为本为已任。民生新闻本着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着眼大局,注重上情下达,上下沟通,化解矛盾,既帮助民众解决了实际生活难题,也很好地宣传了党和政府的决策,为整个社会和谐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潘永辉 《理论观察》2010,(1):165-166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综艺节目的娱乐功能被逐渐开发、放大.娱乐类节目已经成为仅次于新闻类节目的第二大收视焦点.同时,娱乐类节目主持人也因此成为新的电视明星群体。但是,近年来电视综艺节目同质化问题十分严重.观众打开电视,映入眼帘的东西似曾相识,大同小异,观众的收视心理就在这样“千人一而”的娱乐轰炸中达到了饱和,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  相似文献   

20.
魏国宾 《魅力中国》2009,(24):49-50
民生新闻栏目的开辟,创造了收视奇迹,成为目前在中国电视界影响最大的事件之一。民生新闻用老百姓的视角来报道老百姓的事情,“为百姓说话”,“说百姓话”,使人文关怀贯穿始终,便民生新闻在繁荣热门的背后,也走入了某些误区:以各种形式存在的“人情稿”现象;舆论监督的失当等等。究其原因,既有媒体从业人员素质的问题,也有媒介体制的影响,只有健全电视运作体制,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地方民生新闻才会向更加良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