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学生自我意识的心理反映对体育学习行为与体育教学过程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信心、自尊心、自卑感等对体育教学影响。 相似文献
3.
体育锻炼可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水平、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运用体育疗法治疗心理疾病,要以体育疗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准、以体育疗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运用体育快乐提高心理品位。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学生的不良心理现状及问题,根据新的心理健康标准,结合体育教学原则,通过采取丰富的教学形式和科学的体育活动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近一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及其人格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5.
在体育教学和课外活动练习中,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不但可以增强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还可以缓解学生紧张的学习气氛. 相似文献
6.
注重学生情绪,培养快乐学习意识是创新高校体育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希望通过特殊的视角,研究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对学生情绪影响,力求切准大学生带有普遍性的整体情绪状态,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以实现大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很多人在研究体育教学,往往把体育教学的目标注重于技术、技能、基本素质的提高,这就把教学的范围只局限在课程性教学活动之中,缺乏自主锻炼的培养,相当程度忽视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特别当今体育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发展,本人认为,体育教学要加强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资料法,论述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方法和措施来增强学生的心理感受,以消除学生体育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9.
德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结合我省多民族、经济欠发达等特点,通过对学校体育教学中德育内容的探讨,提出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体育渗透的必要性、途径与方法,希望能为同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渗透理清思路,提供借鉴,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德育渗透的力度,促进我省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发展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而是要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展示、体现自我。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通过游戏形式进行体育教学,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成绩,激发学习兴趣,已逐步成为小学体育教师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1.
石先彬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68-69
现代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此,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为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通过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进行一些尝试性探讨,以为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和教学改革服务.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本文对终身体育思想及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提高提出一些看法,并进行了一些相关的浅析。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等研究方法,对终身体育、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提高的影响因素和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这对于国民健康和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新体育课程的理念下,以学生身体健康,提高身体素质为第一要素,充分发挥体育课堂教学的优势,最终实现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对深化体育教学现代化的体制;机制和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构建和优化与其相适应的现代化体育教学环境.在原有身体素质转变为终身体育运动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体育课中,各种教育理念有着广泛关联性,身体运动理念不可能孤立存在,多元教育理念正是着眼于把多元教育理论引入体育课堂,建立多元体育课,改变传统以身体训练为单一目的的体育课堂,最终还体育以快乐,还学生以多元发展,还学生以成功体验,从而产生对学生体育理念的影响与变迁. 相似文献
18.
李伟 《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10,17(3):47-48
一、前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给体育健身注入了新的活力.使更多学校的学生都来参加体育活动。越来越多的学校体育上作者认为学校体育廊奠定学生终身体育基础.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但当前.学校学生中多为独生子女.生活条件较优越. 相似文献
19.
体育课中,各种教育理念有着广泛关联性,身体运动理念不可能孤立存在,多元教育理念正是着眼于把多元教育理论引入体育课堂,建立多元体育课,改变传统以身体训练为单一目的的体育课堂,最终还体育以快乐,还学生以多元发展,还学生以成功体验,从而产生对学生体育理念的影响与变迁。 相似文献
20.
作为高职文化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素养对体育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当前体育高职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养薄弱、非专业课程学习兴趣缺乏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建立一种双向互动的学习机制,针对体育高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之具备一定文化修养,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