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计划管理   12篇
经济学   4篇
综合类   1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7篇
经济概况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文章以宿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通过分析其产业结构、企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发现园区内土地集约度不高、土地功能布局不合理、生态景观潜力开发力度不强、高附加值产业相对较少等问题,并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2.
3.
经济管理类专业计算机实践教学平台的搭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以经济管理类专业计算机实践教学硬件和软件平台建设的实例,阐述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过程,给出了该类实验室建设的一种模式,最后提出了在硬件和软件平台建设中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注册会计师行业为维护我省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新的形势下,注册会计师行业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进一步增强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发挥行业在保障经济信息可靠、经济运行公正有序方面的作用,促进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品牌不仅是一个企业经济实力和市场信誉的重要标志,还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的象征。创立和培育自主知名品牌,是提高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能力,增强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江苏省委、省政府对发展品牌工作十分重视,把它作为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富民强省、实现“两个率先”的战略举措来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实施名牌战略以来,江苏品牌经济加快发展,企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目前,江苏已有中国名牌产品100个、驰名商标56个;省级名牌产品918个,著名商标1092个。这些品牌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已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开拓国内外市场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6.
1998年初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以来。各市、县、区相继建立了三方协调机制。几年来,全省各地三方协调机制坚持围绕全省实现“两个率先”大局,在解放思想中更新观念,在攻坚克难中开拓创新,在勇争一流中争先进位。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7.
大力开拓农村市场促进江苏城乡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全林 《江苏商论》2006,(3):3-5,10
2006年2月28日至3月1日,商务部在江苏扬州召开全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现场会,本文是江苏省副省长李全林同志代表省人民政府在会上作的汇报发言。  相似文献   
8.
调查表明,宿迁市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以及集中居住有利于失地农民实现非农产业就业;部分失地农民外出务工影响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部分失地农民就业稳定,性差、福利待遇低、工作环境质量不好。  相似文献   
9.
在江苏省经贸工作会议上,李全林副省长就贯彻江苏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5年经贸工作,分析当前工商业经济形势,研究部署2006年经贸工作作了重要讲话。这个讲话对于“十一五”开局之年顺利开展全省经贸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刊节要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10.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现阶段必须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抓住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着力在节约使用资源、循环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等方面取得突破。当前重点是要强化“四节约一综合”,即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在全省范围内大张旗鼓、深入持久地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业是开展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之一。要大力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技术、新产业,扶持利用可再生资源和吸纳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产业,严格控制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引导和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以集中布局实现集约发展。要通过科学的考核体系引导企业提高运行质量和资本、能源、原材料等要素的使用效率,重点实施耗能、污染大户的循环经济改造工程,夯实节约型工业的微观基础,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