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旅游服务质量满意度影响因子的区域差异研究——安徽三大旅游板块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者体验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态度,而且会影响区域旅游开发的成功与否,了解不同区域影响旅客目的地服务质量满意感的主要因子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安徽省三大旅游板块游客服务质量满意度为对象,运用访谈和游客问卷调查获得第一手数据资料,结合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区对满意度影响最为显著的是内外交通、其次是导游服务、旅游景区、旅游餐饮、门票价格和旅游购物;大合肥经济圈旅游区对满意度影响最为显著的是旅游餐饮,其次是门票价格、景区环境及基础设施、导游服务、内外交通、标识与信息服务及旅游购物;皖北旅游区对满意度影响最为显著的是景区服务环境及基础设施,其次是门票价格。 相似文献
2.
基于服务质量测度的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以宏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客的满意是旅游地提高竞争力、实现旅游地持续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顾客满意度感知实绩模型,从旅游服务质量要素测度入手,以皖南世界文化遗产地宏村为例,分析游客满意度情况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多元统计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游客总体满意度受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旅游景区、导游服务、购物及餐饮等因素与宏村游客总体满意度有很强的相关性和良好的因果解释关系,宏村游客总体满意度与忠诚度(推荐意愿与重游意愿)之间的相关关系显著。 相似文献
3.
传统植入式广告多以实体产品为对象,体验性产品的植入对受众记忆和行为意向的影响缺乏足够的关注。文章以旅游景点为例的实验研究表明,(1)受众对植入景点的记忆与其对精彩程度、喜爱程度评价存在“U”型关系;(2)受众对植入景点的旅游偏好和推荐意愿在影片播出后即时效应很高,一周后呈现显著下降趋势;(3)路线设计及报价的平面广告较好地启动了受众的比较和计算,从选择自己最大程度可实现的旅游决策方案;图片和口碑传播启动了受众对景区精彩和喜爱元素的记忆,从而表达出更高的旅游偏好和推荐意愿。(4)旅游偏好和推荐意愿具有类似的启动效应,受众自己向往的旅游景点也乐意推荐给他人。 相似文献
4.
安徽沿淮区生态廊道系统建设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安徽沿淮区生态系统状况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提出构建淮河生态廊道系统的发展战略.详细分析了生态廊道的种群结构、范围规模、形态特征及功能效益,并探讨了淮河生态廊道建设的经营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李万莲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2):28-30
安徽可供开发成生态旅游产品的旅游资源基础优越。开发生态旅游产品,有利于丰富安徽旅游产品体系,拓宽旅游市场细分。安徽应重点开发森林型、地质型、湿地型、历史文化型、民俗风情型和人工建设型六类特色生态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6.
基于体验视角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塑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目的地品牌与旅游体验是近年来旅游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但是,到目前为止从体验视角研究旅游目的地品牌塑造的成果较少。通过构建旅游体验与旅游品牌化关系的变体波士顿矩阵模型,从理论上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体验经济背景下旅游目的地品牌塑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与品牌塑造策略,以期为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我国旅游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反映出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依据以往案例分析以及旅游业现状酒店住宿领域来看,存在着较大的改良空间。想要让地区旅游业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继续前进,有关部门以及旅游产业中的责任相关者应当更加清晰的为景点周边或者旅游区内的酒店住宿行业规划更具适应性的创新方案,并逐渐推进新业态的快速成长,为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将主要对旅游业住宿业态创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五河沱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沱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概况,分析了沱湖开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生态旅游开发必须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根据沱湖自然保护区的现状对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提出一些对策与建议,特别提出了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可重点开展的旅游项目及线路。 相似文献
9.
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旅游体验研究的相关文献,发现国内旅游体验研究成果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但研究学科的角度较为单一,且以对策性建议为主。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旅游体验研究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李万莲 《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1,22(4):53-56,67
要实现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就需要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与运行机制设计。但目前学术界关于城乡旅游协调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城乡旅游协调发展的战略意义、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及对策方面。本文对城乡旅游协调发展的空间布局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认为其空间布局宜结合我国现行城镇布局体系,以不同等级的旅游中心地建设为核心,突出大城市在城乡统筹中的辐射和拉动作用,加快县城和小城镇中心地的建设,形成结构完善、功能互补的旅游中心地结构体系;同时,本文提出建立错位发展、旅游产业集聚、旅游产业链延伸、利益分配与协调、制度创新等运行机制来保障城乡旅游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