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1
1.
宋代以降,随着农业生产对肥料需求的增长,关于肥料农具的记载已开始见诸笔端,明清时期的农书中甚至出现描述淤荫工具的专门章节。本文从肥料搜集、肥料运输与施肥三个方面来叙述其中所涉及的农具,并对传统淤荫工具的特点进行分析,最后,将以淤荫器具为例,从知识阶层与农业实践两个方面来谈下为何明清时期中国在农具创制上并无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2.
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成了国家的基本经济区,在明清时期,南方农业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尤其是江南地区农业发展更是达到了传统社会的顶峰,其时江南发达的农业技术开始向稍落后的北方地区流动与传播。本文以肥料技术为例,分析江南肥料技术向北方传播的原因、途径及其结果,并结合技术转移过程中技术输入地的环境对其技术选择的影响来分析这次技术转移收效甚微的原因,以提出关于历史上技术转移的若干观点。 相似文献
3.
明代中后期,山东的稻作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小清河流域与大运河沿岸,中部的鲁中地区与沂沭河、潍河流域以及东部的沿海滩涂区。该地水、旱稻皆有一定的种植比例,除原有稻作区外,新增水稻种植区大多是在南方技术的帮助下开垦与种莳的,旱稻技术则是在当地发展起来的,且在滨海斥卤地种植技术上有所突破。北人不习食稻,多将其投入粮食市场,而彼时江南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缺乏稻米,商人在往来山东沿海地区贩运大豆等农产品之时,将该地所产稻米一并带入江南市场。故而在余象斗编纂给商人使用的日用类书中,山东沿海的胶州与日照被列入全国性稻米市场的最北端之二。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