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水利工程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1.
绪言本报告的最后部分论述地表水文学中一个较为疑难的方面,即流经地表过渡层的不稳定流的数字计算。我们在前面已经明确,这种过渡层具有一些土体到空气的渐变分层特性。有时过渡层如耕作层会有相当的厚度。在一些耕作良好的重粘土中,对厚20~40厘米的土层,水力传导率可以变化到六个量级。在平坦的细粒土层中,过渡层大为减  相似文献   
2.
一、上游梯级布置对浔江规划的影响浔江规划涉及到上游黔江和郁江的梯级布置及大藤峡水电站因调峰而引起的浔江水位变幅等问题。据郁江规划,在已建成的西津水电站以下到汇合口长217公里的河段上,布置有蓑衣滩及马骝滩两座航运梯级。蓑衣滩梯级位于贵县上游5公里,正常蓄水位为42米(珠江基面,下同)。上接西津水电站。马骝滩航运梯级位于桂平郁江口以上4公里,正常蓄水位为29米,下游枯水位为20米。据红水河规划,在黔江上最后一个梯级为大藤峡水电站,距黔江、郁江汇合口12公里,正常蓄水位为57米,下游枯水位为24米。近期电站装机容量为120万千瓦,保证出力22.2万千  相似文献   
3.
绪言本报告的第一部分(15),提出由于某些机制作用的存在,它使降雨和垂直入渗都不直线地渗入土壤。它们产生水平分流,它与坡率、降雨以及一些土壤各向异性系数等成比例。这些机制作用可解释水文学、冲蚀和土壤形成等方面的若干现象。应进一步详述的是,过去对这些现象已经做了很多的观测,一些研究人员已有明确的纪录。必须特别提出的是J.D.休利特和他的合作者的研究成果(8,9)。他们报导了两个基本观测成果。其一“这是很少怀疑的,从森林和荒地产生的最大洪流分量开始于地表流。有时表层流也和地表流具有同意语,但在其它的时间,表层流是指高于地下水面的任何一种不垂直的地下流。”其二“河槽的降水量首先是由提供水量的地面和地下面积的扩大来增加水  相似文献   
4.
绪言以下是连载论文的第一部分,致力于地表水文学的新探讨。主要的论点是当降雨和水流在非饱和土中,会产生一种水平分流,它能引出迄今尚未能解释或解释不清的许多现象。早在1964年,本文第一作者曾被邀请评论关于工程实践中水渠的冲刷及其基本原理、综合的研究指出:强度大的地面径流或地表剪力,与沟渠、小溪的形成或扩大,两者之间往往是  相似文献   
5.
广西水利学会于1979年11月30日至12月6日召开了第二次代表大会,至现在已五年多了。五年来我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十二大和十二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  相似文献   
6.
桂林旅游是我区的重要旅游点,近年来旅游事业发展很快,1981年旅游人数已达18万人次。由于枯水季节漓江滩多水浅,游船不能从桂林直航阳朔,尚需乘车到杨堤上船,游客不能饱览漓江全程景色,深感美中不足。本文仅就青狮潭水库运行现状,分析从水库调水补充漓江水量以改善枯水期通航在技术上的可能性,提出在保持现有灌溉水平的前提下,改变调度运行方式的措施。通过这一措施可以满足当前通航用水要求,并认为这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一、导言在天然河道中,水流及其挟沙量,经地质年代演化是趋于“平衡”的,并不产生为害的冲刷和淤积。但是许多人为或自然的因素,可以促使江河泥沙补给量及挟沙能力之间产生不平衡,引起沿河段河床不断地下降和抬高。自1960年起,密苏里河的几处河段,河床已经逐渐地发生抬高或下降。对长期抬升和下降的范围及今后速度的定量估算将会对江河运行规划具  相似文献   
8.
前言罗寨水力冲填坝,于1975年冬兴建,1977年7月建成。在冲填过程中曾发生鼓肚、位移等质量问题,由于土料含粘量高、含水量大,干容重仅达1.22吨/立方米,脱水固结慢,因而在建成后尚未蓄水运行。大坝自竣工后迄今已逾6年,其固结程度如何?能否蓄水运行?这是一个众所关心的问题。本文根据已有的坝体钻探及试验资料,对大坝的固结进行了初步计算,以供判断水库能否蓄水运行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绪言本报告前三部分已经提到土壤分层也是由入渗引起的横流分量产生的原因之一。当土是不均匀的并且是倾斜的,就一定有一个指向下游平行于斜坡的分流,这已经概括地证明了。以下将对具有明显层次的土作专门的论述。如果每层的水力特性为已知值,就有可能确定水流并计算总水平流量。事实上,明显层次的土壤的描述使我们能模仿过渡层。对交替性的双层土和稳定状态的水流的特殊情况,土事实上表现为各向异性的介质。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