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反思中央银行维护金融稳定的逻辑缺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逻辑上,金融稳定是维护金融稳定的基础。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都一直在没有严谨定义金融稳定的逻辑基础上研究和推行维护金融稳定。如此逻辑缺陷必然从基础上制约和削弱维护金融稳定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安排。对此,本文定义了金融稳定、划分了维护金融稳定的逻辑层次、论证了中国人民银行维护金融稳定职责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理论上,管制政策及其措施存在一个效用周期。回顾和反思外商投资企业外债监管29年的经验,本文认为应当摒弃"投注差"普适性管理办法,以紧密围绕外商投资产业导向政策实行外商投资企业外债差异化管理为切入点,将单一数量均衡管理模式优化为统筹数量结构均衡管理模式,适时开启新一轮政策周期,实现在新形势下利用外资与防范外资冲击的合理均衡和宏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提出应当将货币信贷资金流动性效能作为考察地区货币信贷运行的一个新视角。在实证分析中山市货币信贷资金运行在商业银行转型时期流动性操作过程中伴生负流动性效能问题的基础上,从完善货币信贷市场机制的角度,提出延长货币政策“看得见的手”调节地区货币信贷资源配置以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论新形势下我国信贷政策的优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新形势下我国信贷政策面临很大的挑战,并对货币政策已构成挑战和制约。应当重新认识市场深化条件下信贷政策的极端重要性,重新界定信贷政策的理论定性和法律定位,改进信贷政策实施方式,构建"窗口指导 市场机制"模式实施货币信贷资源"反向流动"机制,从而有效实现信贷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5.
农信社是"农民自愿互助合作"的集体所有制金融机构这一制度安排,产生于50多年前封闭型计划经济和自给、半自给农村社会,在经历了20世纪80至90年代的农村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所处的微观基础和宏观环境都发生了一系列渐进而深刻的变化.同时,这一具有50多年历史的制度至今仍然没能有效地支持农信社整体摆脱经营困境,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加深了"三农"资金供不应求的矛盾. 相似文献
6.
简锦恩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1(3):28-30
在当代经济金融和财务定量分析技术的环境里,从操作和控制层面分析现行贷款风险分类制度安排的缺失和因此导致的普遍性问题后,可得出这样的结论:监管当局设置可比贷款风险分类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可行性,可以将可比贷款风险分类设置为开放式定量分析分类的框架。 相似文献
7.
简锦恩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2(1):40-42
转轨时期,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流动性操作所滋生出的信贷资金流动性负外部效应及流动性悖论等现实问题,阻碍着货币供应的调控效应。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完善信贷市场资源配置的公平和效率机制,强化货币政策这只“看得见的手”对流动性外部效应的调节,冲破货币供应量调控效应的阻力,再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传导层次结构和微观调控系统,完善“看得见的手”的约束机制,实现信贷市场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改进”效应。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广东省中山市近年信贷运行中的新情况,并从当地经济金融运行中的深层次因素入手对之进行了解释,提出中央银行和地方政府要针对这种新情况采取适当的因应措施。 相似文献
9.
简锦恩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2(5):46-48
现金管理制度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代,时代演变至今,市场经济已经瓦解了现金管理制度的基础,现金管理制度边际效率呈现下降态势,现金管理制度的动态均衡寻找过程已经面临或正处于其临界极限,制度变迁契机已经生成。从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现实条件出发,《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应当也可以予以取消——取消失效制度从而解除制度束缚是一种彻底意义上的制度创新。取消现金管制不会直接导致现金大投放。 相似文献
10.
尽管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涉农金融改革,但是,涉农金融产品和服务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涉农金融供求矛盾至今依然没有破题.反思其中的支农再贷款政策及其效应,由于制度缺位和路径局限令其失去引导三农领域信贷资源配置的作用.在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下,应当以制度化、主导性、统筹城乡为原则,通过制度化管理、合理核定额度、丰富工具、建立风险控制机制等方式,重构支农再贷款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