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4篇
  免费   5篇
财政金融   425篇
工业经济   22篇
计划管理   86篇
经济学   276篇
综合类   38篇
贸易经济   226篇
农业经济   16篇
经济概况   289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近来中国金融中心之争有些白热化,不仅香港、上海、北京将金融产业作为自身的支柱产业,越来越多的二线城市也开始加入角逐的行列中来。香港虽然为其悲情表象所掩盖,但香港的金融传统和《基本法》保证了内地城市无法企及的金融中心地位,并隐约有可能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尽管这会给港币带来伤害。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并不影响其成为中国银行业中心的地位,强烈的总部效应,和不能不选择的以金融行业为突破口的策略,使得北京对金融的情感比上海来得更急迫。上海已经有了金融市场雏形,有了外资银行的青睐,甚至有了企业家给政府服务的掌声,但是上海却在金融定位方面飘忽不定,缺乏强烈的危机感。成为金融中心不是各级政府拍脑袋就可以上的项目,对大多数城市,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东西。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经济格局中,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却以很高的贸易依存度和庞大的外资流入,成为全球少见的高开放度的经济大国。中国经济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到全球经济中,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也日趋显著。中国国际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就是一个证明。在西方国家处于快速的工业化  相似文献   
13.
在整个外汇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究竟应当如何定位,承担什么职能,直接影响到下一步外汇交易中心本身的发展,也影响到下一步外汇市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影响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众多因素中,金融监管框架是最为关键性的因素之一。从全球金融市场竞争看,不向国家和地区之间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往往也同时是金融监管框架和效率的竞争。因此。准确地把握全球金融监管框架的演变趋势。分析金融监管框架对于金融机构运作的影响。并积极提出改进的措施。将为金融机构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本币升值而引发的流动性宽裕是赶超型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的一个特征,国内当前资产价格上涨也与之有关。但通过新近的数据分析,我们似乎看到流动性可能在面临短期的拐点,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也面临更新的金融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16.
巴曙松  王文强 《新财富》2007,(6):80-82,84,86,87
5年熊市的大浪淘沙,大批“坐庄”炒作垃圾股的私募基金销声匿迹,一些坚持价值投资理念的新私募基金和牛市行情一同重新回到了中国股市。我们发现,它们与公募基金虽然都是价值投资的信徒,但由于所处环境、自身情况的不同,两者对价值投资理念的执行表现得“泾渭分明”。而且两者在股市中展开了一场以收益率为目标,以建仓时机和估值视角为手段的竞赛,大多数时候,两者的投资目标差异很大,公募基金的视野更多地聚焦在大盘蓝筹股、指标极重股和绩优“白马”股,私募基金更热衷在市场热点之外发掘“黑马”。两者的目标也有重合的时候,此时更能突出展现公募和私募各自的鲜明特征。在这场竞赛中没有胜负,更多的是通过多视角、深层次的发掘,带动上市公司价值更加充分的释放。[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巴曙松 《商界》2007,(3):20-21
为了随机了解房地产市场的动向,用最常用的中文搜索引擎之一——百度搜索“房地产”一词,意外发现排列在前的六条新闻基本代表了当前房地产的争论、政策和分歧,值得分析。一、关注政府政策偏好物价部门对全国物价进行大检查,重点包括教育医疗和房地产。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研究当前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政策目标、政策工具、传导机制等方面协调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阶段完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机制的政策建议,即建立和完善规划、财政、货币的配合机制,优化国家宏观调控体系;适度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领域;慎用财政化的货币政策,控制基础货币投入,通过市场约束防范金融机构风险处置中的道德风险;进一步加大投融资改革的力度,明确财政融资与商业银行融资的界限。  相似文献   
19.
宏观调控下一步:回归参数调控和市场化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7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4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数据,紧绷的市场出现了少有的乐观气氛。确实,2004年上半年的宏观数据对于宏观调控效果是一个很好的印证:GDP增长9.7%,消费价格却控制在3.6%,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了11.9%,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8.6%。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经济目前增长仍然高速,而物价却保持稳定,因此更加严厉的紧缩政策在近期应不会出台。难怪市场因此面露微笑。但是,宏观调控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并未远去,随后的宏观调控的走向仍将构成未来中国经济运行与市场变化的最大影响因素。从2004年上半年的情况看,谈论中国经济成功“软着陆”显然为时尚早,最令人担心的增长断裂与崩溃却也未必真的出现,中国经济在激烈的宏观调控后如今正处于最微妙的短暂平衡之中。展望未来宏观经济的变化,宏观经济既有持续下滑并出现经济由热过冷这种令人担忧的可能,也因经济体中蓄积了太多的热量而有值得警惕的迅速反弹的可能,同时最大的一种可能以及最好的一种前景也在向人们招手。那就是经过短暂的激烈波动后,经济在低物价下实现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增长,从而真正实现宏观“软着陆”。中国宏观经济前景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看得见的手”何去何从。展望中国经济的未来,宏观调控面临的最大抉择就是,是继续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一路前行,固守目前主要以“管住土地,管紧信贷”为主要着力点、以产业政策为取向的“行政型调控”和“产业型调控”,还是相机抉择。灵活变化,逐步退出行政型调控和产业型调控,转而采用市场化的调控措施,适时转向参数调节和市场化调控。就如同是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死亡”的抉择,行政和市场型调控的抉择亦是当前宏观调控进程中生死抉择。中国经济何去何从,市场如何变化,很大程度上就将取决于今后的宏观政策理念和操作。在2004年6月号的博士咖啡报告中,我们在国内最早预言,由于本轮经济增长的长期性,宏观调控将演变成一场“持久战”。而眼前一段“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时期,不过是宏观调控的间歇期,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本轮经济上行的力量并未消失,诸多隐忧与陷阱仍然存在,各种博弈力量伺机而动,宏观调控还将大大发挥作用。但只有以变应变,以动制动,以最小的成功寻求最高的效率,才有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相似文献   
20.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虽然始终保持了较快增长,不过,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时间并不是很多。但有两次例外,第一次是200l美国新经济危机爆发,将全球几乎主要的经济体都拖下了水,当时中国经济以“一枝独秀”的态势吸引了各国的眼球。第二次则是2003年,2003年的中国经济由于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从而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