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9篇
工业经济   10篇
计划管理   23篇
经济学   64篇
综合类   3篇
农业经济   9篇
经济概况   1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英国《金融时报》12月22日】2008年,在外部环境恶化、国内结构性政策调整以及经济内在周期的三重压力下,中国“出口——投资导向型增长模式”的内在矛盾全面激化,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出现逆转,宏观经济急转直下,出现“冰火两重天”的急剧变化,中国宏观经济开始步入深度下滑的下行区间。2009年,由于世界经济周期与中国经济周期、实体投资调整周期与金融资本调整周期、  相似文献   
32.
33.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瑞龙 《财经研究》1993,(1):20-25,49
  相似文献   
34.
35.
论转轨时期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创新战略的选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如果说93年以前,政企之间的行政性放权让利是企业市场化进程的主旋律,那么,93年以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成为改革舞台的主角。人们逐渐认识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在政企分开、产权明晰基础上构造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前者作为企业绩效的评价机制,从外部对企业加以激励和约束,而后者则通过权利的分配和制衡确保企业效率的提高,外部治理与内部治理共同构成企业的广义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36.
最近,由北京青年报、英才杂志社、新浪网联合主办,经专家评委评议与网友推选,评选出“十位最聚人气企业家”和“十位最具价值经理人”。这些企业精英大多是从近年来发展速度最快的金融、IT、家电、医药、房地产、汽车等产业中选出的。尽管他  相似文献   
37.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正> 已被广泛认同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既使国家仍然保持出资人身份,又使企业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并以盈利为目标参与市场竞争,国家只以投入资本额承担有限责任,从而使国有制与市场经济相兼容。显然,以上推导的成立至少隐含了以下假定:(1)在国家拥有剩余索取权条件下,政企关系是可分离的;(2)国有产权主体仅追求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3)国有企业应该而且能够以利润最大化为唯一目标经营国有资  相似文献   
38.
杨瑞龙 《中国金融》2005,(24):71-71
前不久,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见《中国金融》第25期)专门撰文,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大型银行的公司治理以及如何对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进行监督和考核”发表重要言论,文中特别指出,“公司治理的整个基础必须要强调先进的管理信息。”笔者认为,随着国有银行改造成规范的股份公司,通过让大银行“说真话”来保持信息的透明性与公开性,就成为完善银行治理结构的关键。  相似文献   
39.
<正> 一近来,围绕如何搞活大中型企业,促使企业行为合理化的问题,学术界提出了多种改革国家所有制内涵的模式,我认为华生等同志提出的以资产评估、利益分享和经营责任为核心内容的资产经营责任制更有现实感和启发性。这一模式的最大优点是,在国家仍保持生产  相似文献   
40.
<正> 现代产权理论作为新制度经济学一个分支,其基础性概念是交易费用,即交易费用与产权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当交易费用大于零时,产权制度将影响资源配置效率,与产权的关系或许对选择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思路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