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9篇
经济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全球范围内劳动力收入份额不断下降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功能性收入分配问题的重视.本文通过构建卡莱斯基分配增长模型分析表明,金融化会增大股东权利,从而财产性收入的增加会不断降低劳动力收入份额.基于中国东中西部及城乡省际面板数据,建立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印证了这一结论,且金融化水平较高的城镇及东部城镇地区实证结果均表明,金融化对劳动力收入份额的挤占存在门限效应:在金融化的初期会大幅降低劳动力收入份额,超过门限值后这一负面影响明显减弱;中西部城镇及农村地区未发现门限效应,但两者仍呈显著的负向关系.  相似文献   
12.
全能银行论     
<全能银行论>是发表于[美]<经济暸望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4年夏第3期(卷8)的一篇综述性文章.作者乔治·J·本斯通(George J·Benston)是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艾默瑞(Emory)大学金融、会计与经济学教授,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一直跟踪研究全能银行问题,并对德国的全能银行体制和1929-1933年大危机之前、之中的美国全能银行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认为,限制银行业从事证券业务的分业经营模式,是对全能银行在大危机中"负面"作用和表现的历史误解,也是证券行业因既得利益和自身无能而推行行业垄断的结果.在考察了全能银行与金融稳定性、经济发展、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经济与政治权力的集中度、消费者选择及利益冲突等六大问题后,文章得出的结论是全能银行利大于弊,美国应实行全能银行制.因而,本文对1999年11月起美国推行的全能银行制,发挥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推动作用.对探究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问题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标准的资产定价理论认为 ,投资者直接投资于金融市场 ,金融机构无足轻重 ;确保经理层“利为股东谋”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公司金融的核心问题。问题在于 :为何将资金委托给金融机构时不存在代理问题 ,而将资金委托给企业时却存在。本人认为 ,无论中介金融还是公司金融 ,都必须恰当考虑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作用 ,并用正确理念指导具体问题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1985~1991年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5-1991年的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主要围绕加强与改善金融客观调控、培育与拓展金融市场,发展多种金融机构与推进专业银行企业化经营三方面进行,并呈现出改革进程的阶段性、改革内容的参差性及双轨体制摩擦与冲突开始加剧的基本特征。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宏观金融调控乏力、专业银行企业化效果不明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银行兼并后能否成功运营,目前尚无明确、统一的答案。本文在综述相关实证研究后认为,银行兼并增加了银行股东的财富,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效应,对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微不足道,银行市场结构有助于辨别潜在的并购者,银行兼并必须重视差异化的市场营销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中国商业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8—2021年84家银行的季度财务数据,采用渐进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商业银行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风险隔离效应。研究发现:设立理财子公司显著降低了母公司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能够实现理财业务与其他业务的风险隔离,且设立时间越长,风险隔离效应越显著。异质性检验和机制分析表明,这种风险隔离效应在城商行与农商行中最弱;“去嵌套、降杠杆”和“去池化、缓错配”是实现风险隔离的主要机制。对母公司商业银行和理财子公司并表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设立理财子公司不能降低银行控股集团的整体风险承担,仅能实现风险隔离。这些研究发现对于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1980~1991年的复苏和起步时期,中国证券市场初步形成,市场组织框架基本成型,市场监管框架雏形初现。证券市场发挥了筹资、“反哺”、示范和导向等作用,但也存在结构不均衡、运作不规范、制度安排不健全等问题。这些成就、问题与缺陷,成为证券市场后续成长与突破的历史起点与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18.
通常认为,凯恩斯的通货管理主张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才提出的。本认为,凯恩斯的通货管理主张是服务其物价稳定论的;他的物价稳定论与通货管理主张,经历了《货币改革论》(1923年)中的初步提出、《货币论》(1930年)中的完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的最终确立的发展与演进过程,并与他对货币数量学说推崇、修正与基本否定的态度演进过程同步。尽管演进中的阶段理论基础不同,凯恩斯是始终如一的物价稳定论与管理通货制度的主张。  相似文献   
19.
1980~1991年中国证券市场演进的历史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1991年间的中国证券市场,是生于夹缝的失衡市场、曲折兴起的分割市场、极不成熟的新兴市场.这些特征反映出中国证券市场复苏和起步是在市场经济极不发达与体制转轨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既具历史必然性,又有时代局限性;既为证券市场的后续成长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也隐含着有待化解的诸多矛盾和波折.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新的理论创新、体制革命和制度变革.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外汇储备结构优化的悖论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年咏 《经济管理》2006,(20):67-70
当前中国的外汇结构优化,面临既有紧迫性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的悖论困境。其成因则是诸多矛盾因素的交织:外汇储备规模庞大但稳定性变数增多,外汇储备增长迅猛但周期性波动频繁,美元持续疲软但美国霸主地位难撼,黄金、能源价格高居不下但“中国因素”短期不易去除。因此,必须谨慎而稳妥地改革外汇储备管理体制.同时稳步推进经济增长模式,由出口和投资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