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2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10篇
综合类   15篇
贸易经济   10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23.
24.
私营企业的发展以及其对国际市场的开拓,不仅需要政府的服务与扶持 ,更需要私营企业自身能清晰的认识到自己开拓外经贸业务时所拥有的诸多优势,这些优势具体包括:政府对非国有经济的日益重视;中国入世给私营企业带来的机遇;私营企业的人才环境空前宽松;多元化融资渠道初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内外环境已基本具备;参与国企改革能大显伸手。私营企业在敏锐的意识到这些前所未有的巨大优势后,就应主动出击,把握优势走出去,开拓自己的国际大市场。  相似文献   
25.
国际单边主义行为表面上多属于政治或军事范畴,事实上也存在经济学原理上的支撑。产权经济学认为,由于中东地区在领土初始产权和石油收益权上的冲突,单边主义者希望通过战争来解决这个冲突,实现产权安全。而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强调,以丰裕优势换稀缺优势能使自己在交易中获益,这样以军火交易或军火消费来获得能源供给保障就有异曲同工之处。同时,中心与外围国家矛盾的激化以及交易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原理等也使单边主义行动最终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  相似文献   
26.
自2004年起,有关我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争议日趋突出,美国、欧盟相继认定我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今后这种非市场经济定位的背景可能使我国在反倾销诉讼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且该背景的新趋势又给我国增加了反补贴诉讼隐患,影响我国的就业和经济稳定,使市场多元化功能丧失殆尽。由此看来,争取重新定位以消除争议问题对我国外贸发展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7.
试论外经贸拉动我国就业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就业形势的严重性已让我们不能忽视外经贸领域的巨大拉动作用。这点无论是从凯恩斯主义者提供的理论依据上,还是从我国的长期实践中均已得到验证。具体来说,输出产品能增加就业;加工贸易能扩大就业;利用外资能引发就业;技术贸易能间接就业;服务贸易能拓展就业;边贸民贸能支持就业;劳务输出能补充就业;打击走私能保障就业。充分利用这些渠道,以涉外经贸事业的全面发展为前提来改善我们的就业环境是完全可能的。在过早到来的低档次的过剩经济时代,内需不足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不快,经济困难使各个经济主体普遍感觉“什么都缺,就是人…  相似文献   
28.
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给其他经济主体带来明显收益。而其自身却得不到相应补偿或补偿很少导致外部经济的形成。企业国际经营过程中经常存在诸多的不良外部经济,具体表现为:人才流失使企业实力受损,内外交困;过分公关往往使企业精力分散,麻烦不断;经营过程中的方法不当与内讧又可能导致“肥水流入外人田”;利用外资时的股权失控与经验欠缺常常让外商钻了空子;品牌意识淡漠的结果是廉价为别人打工,自己却浑然不觉等等。外部经济的存在使企业涉外经营困难重重,对此我们应给予足够的关注与警惕。  相似文献   
29.
民工荒假象的经济学分析——基于熊启泉先生观点的悖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劳动力成本上升尽管给岗位劳动力供给带来短缺,但这种短缺作为一般规律,并不必然导致某些领域肯定短缺特定阶层的劳动者,例如民工;且在现实中,由于民工存在着对企业状态的严重信息不对称,屡次上当受骗迫使民工的谨慎心态加重,进而造成民工荒假象。这种假象其实是由许多矛盾包括岗位准入与岗位引力、劳动力供给总量与有效供给、产业趋势与人的素质、教育模式与经济结构、公平与效益、岗位与身份等一系列结构错位所形成的一种似是而非的幻觉。  相似文献   
30.
本文从优势和不足两方面对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详尽地剖析,地方性高校发展具 有一定的优势,但存在不足之处显然更多,因此需要对地方性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与走 向进行深入探索;突出特色专业,走多元化发展之路,强化现代信息手段和实验基地建设,注 重自身形象设计,走“三向”联合之路,为“终生教育”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