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31篇
  免费   458篇
  国内免费   20篇
财政金融   2410篇
工业经济   1082篇
计划管理   3265篇
经济学   3372篇
综合类   1567篇
运输经济   161篇
旅游经济   164篇
贸易经济   1758篇
农业经济   992篇
经济概况   2393篇
邮电经济   45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53篇
  2022年   301篇
  2021年   439篇
  2020年   450篇
  2019年   290篇
  2018年   299篇
  2017年   452篇
  2016年   368篇
  2015年   413篇
  2014年   592篇
  2013年   1010篇
  2012年   1252篇
  2011年   1863篇
  2010年   1672篇
  2009年   1138篇
  2008年   1205篇
  2007年   1082篇
  2006年   1309篇
  2005年   1067篇
  2004年   322篇
  2003年   333篇
  2002年   312篇
  2001年   252篇
  2000年   126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6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3篇
  196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评价发展规划驱动下的水资源承载力特征,为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对象,采用熵权重的Topsis评价方法,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5年不同市县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得分介于0. 305 8~0. 698 8之间,其中盐城市最高,桐柏县最低;境内江苏、安徽、河南3省的水资源承载力分别为0. 585 2、0. 478 2、0. 524 9。[结论](1)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具有在淮河干流上、下游承载力高,但中游偏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水资源系统层面,水资源总量是承载力高低的供给侧决定性因素,是水资源承载力高低的重要基础。(3)社会系统中,用水量与用水结构是提升和优化水资源承载力的调控性因素。(4)城镇化发展与人口增加是水资源承载力高低的胁迫性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是水资源承载力调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92.
1960—2015年呼伦贝尔草原气温和降水格局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1960—2015年呼伦贝尔草原区逐日气象数据,分析了该地区这56年来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与变化规律。[方法]文章采用Mann 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和Sen′s斜率估计分析了温度、降水变化的趋势和变化速度。[结果](1)呼伦贝尔草原区过去56年中气温呈现出极显著波动增加的趋势,其中第二季度增温的趋势最明显,年均温增加中值005℃。海拉尔区增温速度为草原区最快,年增加中值004℃。(2)呼伦贝尔草原区这56年中降水呈现出不显著的波动下降趋势,年降水减少中值041mm。其中第三季度降水量显著减少,年降水减少中值092mm,第一、四季度降水量显著增加,年降水增加中值007~023mm。第二季度变化较小。满洲里市降水量极显著下降,下降速度为草原区最高,年降水减少中值125mm。(3)1~5mm降水次数和总降水贡献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增加中值0102%, 5~30mm降水次数和降水贡献呈现减少趋势,单次降水30mm以上频率很低。(4)历时1~2d的降水是研究区最主要的连续降水类型,独立单日降水呈现不显著增加趋势, 2~3d连续降水呈现不显著减少趋势,连续4d和4d以上降水事件较为罕见。[结论]呼伦贝尔草原区过去56年整体看呈现出暖干化的趋势,年内尺度看降水呈现均匀化趋势,第三季度减少,第一、四季度增加。降水格局表现为分散化趋势,极端降水事件减少,小雨增加; 连续降水减少,单日独立降水增加。  相似文献   
993.
[目的]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是绍兴市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探寻休闲观光农业新模式,能够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文章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多因素综合分析法测算观光农业发展水平,从循环经济角度出发,评价2001—2016年绍兴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可持续性,提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循环型的休闲观光农业新模式。[结果](1)2001—2016年以来,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得分较高,资源环境可持续得分次之,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偏低。(2)现阶段绍兴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主要存在休闲观光农业自然环境不断遭到破坏,休闲观光农业缺乏整体规划,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支撑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3)未来发展中,循环经济发展下的休闲观光农业可以开发建设时空复合循环型、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型、能量多级利用循环型、综合开发利用循环型等4种模式。[结论]未来绍兴市应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休闲观光农业中,因地制宜,科学选择循环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 规划先行,科学利用农业旅游资源; 强化保障,建立休闲观光农业支撑体系,全面推动休闲观光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94.
[目的]开展农业干旱危险性评价与区划研究,为辽宁省西北地区农业防旱抗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文章根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署(ISDR)对农业干旱危险性的定义,分析了构成研究区作物干旱危险性的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因子的权重,构建了研究区农业干旱危险性评价指标和模型。以2009年为例,通过利用降雨、土壤、农业生产类型及地形等数据计算了辽西北地区农业干旱危险性评价指数,利用自然间断点法分级干旱危险性评价指数,并借助GIS技术,绘制研究区农业干旱危险性等级区划图。[结果] 2009年作物生长期间研究区农业干旱危险性由高到低排列为:朝阳市葫芦岛市锦州市阜新市铁岭市沈阳市。[结论]辽西北地区农业干旱危险性等级区的划分,能够帮助政府管理部门为面临干旱威胁不同的区域建立适当的防灾方法和有效的应急预案。  相似文献   
995.
[目的]通过了解河北省衡水市农户土地转出的意愿状况,分析影响农户土地资源转出意愿的关键因素,并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为构建农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奠定理论基础,促进衡水市农民的现代化发展。[方法]文章结合调研情况,对样本区农户土地使用权流转行为进行了统计描述和分析研究,并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土地使用权转出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找到了影响衡水市土地流转的关键性因素。[结果]研究表明,户主年龄、从事职业和文化程度、农户家庭非农收入以及农户家庭兼业人数等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显著性数值分别为0. 018、0. 000、0. 010、0. 000、0. 028,而农户家庭农用机械数量则与农户土地转出意愿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显著性数值为0. 033。此外农户社会保障程度和农户对政府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了解程度等因素也影响着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结论]影响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显著性因素包括家庭非农收入、户主年龄和职业;另外,户主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非农收入、家庭兼业人数和农用机械数量均是影响农户土地转出意愿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96.
基于耦合共生理论的田园综合体规划模式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着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在乡村的大背景下,首次提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概念,旨在通过实现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共生融合,来带动乡村的发展及振兴、农业的转型升级、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构建多产业耦合共生的田园综合体规划模式,以期更好地实现农业转型升级以及乡村的发展振兴。[方法]引入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以及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进行研究。[结果]从耦合共生单元、耦合共生环境、耦合共生界面三个方面提出集农旅合一、多产业联合、多方参与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模式规划理念框架。[结论]以农旅合一的耦合共生单元为基础,将文化作为农业与旅游耦合共生的介质,有助于实现文化内涵的提升以及农业与旅游的协同发展;以多产业联动的耦合共生环境为推手进行合理布局,使多产业联动发展,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农业产业附加值的增加、村落结构的完善、农村特色及文化的传承;以多方共同参与的耦合共生介质为保障,通过政府、市场和公众这三方的共同参与和合作,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统筹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作为粮食安全重要保障的粮食主产区近年来却面临着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可持续性下降的困扰。文章以湖北省46个粮食主产县为研究区,对其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进行研究,以期为地方政府粮食安全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以研究区粮食产量、地区生产总值、行政区划图层为数据源,构建重心模型和空间耦合模型,对粮食主产县2006—2015年间粮食重心和经济重心迁移路径、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状况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期间粮食主产县的粮食重心和经济重心整体上皆向西北方向转移,经济重心始终位于粮食重心东南部,经济重心的移动幅度大于粮食重心,但经济重心的移动方向更稳定。研究区北部的粮食生产地位高于南部,南部的经济地位则高于北部,粮食生产的稳定性相对低于经济发展。(2)两重心整体上虽均向西北方向转移,但具体移动方向存在较大差异,两者空间重叠性整体下降,变动一致性减弱,空间耦合性变差。(3)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空间一致性地域分异特征明显,相较于2006年,2015年粮食经济整体协调性进一步减弱,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日趋分散。[结论]建立重心模型和空间耦合模型对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状况进行研究是有效可行的,为推动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协调稳步发展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索生态政策作用下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关系,对提高农户生计水平,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该研究以地处库布其沙漠腹地的杭锦旗为例,基于农户调研数据,对北部沿河区和南部梁外区农户的生计资本和生计策略进行了调查与对比分析,并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两区域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1)北部沿河区农户的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高于南部梁外区,而自然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低于南部梁外区。北部沿河区农户选择以农为主生计策略的比例高于南部梁外区,而选择以非农为主的比例低于南部梁外区。(2)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是影响两区域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共同关键因素。其中,人力资本对两区域农户以非农为主生计策略的选择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自然资本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比较而言,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本对生态政策影响较小的北部沿河区农户以非农为主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均大于生态政策影响较大的南部梁外区。[结论]杭锦旗农户的生计资本和生计策略具有区域差异性,生态政策是促使农户生计状况产生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在生态政策的作用下,农户的生计策略仍受其生计资本的影响,同时生态政策也通过影响农户可实际运作的生计资本而影响着农户的生计策略。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农户生计状况和促进区域生态环境修复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9.
中部地区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态势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中部6省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对各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围绕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进行评价,根据休闲农业发展情况,确定休闲农业发展中的核心指标,从系统内部结构着手构建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专家对各指标的打分结果,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结合中部地区农业、社会、经济和旅游等方面数据,对中部6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进行比较和分析,采用综合评价法,得出中部6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态势的综合排名。[结果]最终确定中部6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态势的综合评价指数,得到的河南省、山西省、湖北省、安徽省、湖南省和江西省的综合评价指数分别为0. 60、0. 24、0. 59、0. 43、0. 64、0. 46,并根据各省综合评价指数得出中部6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态势排名。其中,湖南省的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态势最高,湖北省、河南省发展态势次之,江西省和安徽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态势较低,山西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态势最弱。[结论]中部地区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态势差异明显,未来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空间很大,中部地区发展休闲农业需要加强区域合作,发挥互补优势,提高旅游行业服务与管理水平,共建旅游发展大格局。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确定农村集体商服用地、工业用地价格的影响因素,为科学评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地价、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全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试点之一的江西省余江县179个交易案例,运用特征价格模型分析农村集体商服用地、工业用地价格的影响因素及各类因素的贡献率。[结果](1)农村集体商服用地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乡镇财政收入、人均纯收入、到客运站距离、到国道的距离、教育设施;农村集体工业用地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为人均纯收入、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到客运站的距离、到国道的距离。(2)社会经济因素、区位交通因素和公共设施因素对集体商服用地价格的贡献度分别为69. 0%、20. 4%和10. 6%;社会经济因素和区位交通因素对集体工业用地价格的贡献度分别为52. 8%和47. 2%。[结论]总体上与国有城镇建设用地价格存在共性规律,但存在部分因素与国有建设用地价格规律存在差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估价不宜完全套用城镇建设用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