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30篇
  免费   3990篇
财政金融   843篇
工业经济   1701篇
计划管理   1389篇
经济学   3478篇
综合类   148篇
运输经济   35篇
旅游经济   24篇
贸易经济   3442篇
农业经济   2632篇
经济概况   1517篇
邮电经济   11篇
  2024年   183篇
  2023年   413篇
  2022年   263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525篇
  2019年   1033篇
  2018年   820篇
  2017年   867篇
  2016年   761篇
  2015年   673篇
  2014年   772篇
  2013年   1128篇
  2012年   1032篇
  2011年   728篇
  2010年   730篇
  2009年   695篇
  2008年   455篇
  2007年   552篇
  2006年   449篇
  2005年   430篇
  2004年   420篇
  2003年   276篇
  2002年   204篇
  2001年   144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104篇
  1997年   93篇
  1996年   72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83篇
  1991年   104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9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30篇
  1982年   36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25篇
  1978年   21篇
  1975年   17篇
  1971年   16篇
  1969年   18篇
  1963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高校新农村研究院: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有效载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较之前开展的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发展手段和目标。文章旨在对高校新农村研究院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和困难问题进行梳理,分析背后的成因与制约因素,以期为以高校新农村研究院为抓手、从科技引领和支撑的角度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方法]该文从协同创新理论出发,基于对沈阳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实地调研,采用文献梳理、归纳总结和定性分析等方法对高校新农村研究院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支撑的机理、模式、作用和困难问题进行了梳理。[结果]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通过整合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资源,从技术协同、人才协同与理念协同3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支撑。但目前各级政府对高校新农村研究院的作用地位还缺乏充分认识,存在财政支持不到位、技术推广激励与考评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结论]整合各方科技创新资源,构建起各类主体跨界协同、不同技术集成应用、创新资源全链配置、关联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协同创新体系;进一步强化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在农业科技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增强财政对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持续投入,改革高校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与考核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12.
保定市主要作物需水量和缺水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作物需水量及缺水量的研究是了解和合理配置农业灌溉用水的基础,对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有重大意义。[方法]选取河北省保定市为研究区域,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和分段单值平均作物系数法对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的作物需水量和缺水量等指标进行计算,通过Mann-Kendall检验法对保定市近60年来的作物需水量和缺水量等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3种主要作物的需水量、有效降雨量和缺水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作物发育中期;其中除冬小麦的有效降雨量以0.208mm/10年的速率呈不显著性增长趋势外,其他作物的各指标变化则均呈减少趋势;从突变现象来看,夏玉米和棉花的各指标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相近,需水量出现明显拐点的时刻在2008年以后,有效降水量在1968年以前和2014年两个时期,缺水量分别在2011年和2012年。[结论]该研究结果为保定市乃至河北省的农作物灌溉效率的提高及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的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13.
[目的]为提高乌鲁木齐市各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明确经济发展模式,同时也为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C-D生产函数,以2005—2015年乌鲁木齐市统计数据为样本,借助EViews6.0和SPSS20.0软件测算出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以及Logistic曲线极限点。[结果](1)资本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56.72%)最大,建设用地投入要素贡献(32.81%)次之,然后是劳动力投入要素贡献(13.25%),技术进步投入要素贡献(-2.78%)最小,但拥有很大的挖掘空间;(2)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Logistic曲线极限点位于第二、三产业产值为1 522亿元处,对应2011年产值,2005—2011年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递增趋势,2011年之后贡献速度呈递减趋势,逐渐趋于平缓。[结论]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是有限的,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依资本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  相似文献   
214.
[目的]从宏观、中观和微观3个层面深入分析长江经济带中三角地区湖北、湖南和江西3省的农业产业结构及其各产业差异性和相对优势及其竞争力。[方法]在宏观层面运用了传统的基尼系数分析3个省份历史发展上的地区经济水平差异,判断3个地区经济发展是否存在虹吸效应;从中观层面运用区位熵指数分析法分析区域农业产业结构,从农畜林渔等方面判断各区域产业专业化水平程度;从微观层面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SM)分离出3个地区的各部门产业的优势及其竞争力。[结果]区域内的经济差异变化呈不断增大的趋势,基尼系数不断扩大;湖北的种植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湖南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江西的林业、渔业都较中三角地区对应的子产业的区位熵指数高;江西木材和竹加工业和烟草业具有较大的产业竞争优势,湖北的茶叶、水产和瓜果疏菜产业优势明显,湖南地区农业产业综合优势主要在于烟草、水果、肉类以及木材和竹类加工业。[结论]通过比较地区农业产业竞争优势,提出发展地区产业特色,合理布局全域农业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收益,稳固对结构优化的资金支持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15.
[目的]分析中国海外耕地投资的区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促进我国海外耕地投资的合理布局,提高农业投资效率。[方法]以2000—2016年中国137宗海外耕地投资项目及其所涉及的35个东道国作为研究样本,运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分别以耕地投资面积和耕地投资项目数量作因变量,研究其与各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并用对应分析法进一步探究各东道国的相对优势。[结果](1)我国海外耕地投资区域集中在东南亚且由周边国家向外扩展,被投资耕地用途多样,投资规模自2004年开始急剧上升,近年来呈下降趋势。(2)我国海外耕地投资以效率寻求型和市场寻求型为主,倾向于资源丰富、与我国距离较近、制度相似、经济关系良好但发展水平不高的国家。(3)根据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亚洲国家适合效率寻求型和市场寻求型的企业投资,欧洲和美洲国家适合资源寻求型和战略资产寻求型的企业投资,非洲国家适合资源寻求型、效率寻求型和市场寻求型的企业投资。[结论]中国农业企业应结合企业投资目标和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合理选择投资区位,适时转变投资策略与模式,积极防范海外耕地投资过程中的自然风险、政治环境风险和道德风险等,以提高投资效果。  相似文献   
216.
[目的]评价发展规划驱动下的水资源承载力特征,为区域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淮河生态经济带为对象,采用熵权重的Topsis评价方法,分析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5年不同市县水资源承载力综合得分介于0. 305 8~0. 698 8之间,其中盐城市最高,桐柏县最低;境内江苏、安徽、河南3省的水资源承载力分别为0. 585 2、0. 478 2、0. 524 9。[结论](1)淮河生态经济带水资源承载力具有在淮河干流上、下游承载力高,但中游偏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水资源系统层面,水资源总量是承载力高低的供给侧决定性因素,是水资源承载力高低的重要基础。(3)社会系统中,用水量与用水结构是提升和优化水资源承载力的调控性因素。(4)城镇化发展与人口增加是水资源承载力高低的胁迫性因素,而经济发展水平是水资源承载力调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17.
[目的]旨在依据区域农业资源禀赋、生态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功能定位,按照"生态红线"和"底线约束"的要求,明确种植业、养殖业发展方向和开发强度,强化农业产业准入门槛,加强区域资源管护和生态治理。[方法]以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为研究对象,在综合考虑农业资源承载力、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基础上,剖析建立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背景、意义及其内涵,基于"减规模、转方式、控规模、退出生产"要求探讨负面清单编制原则以及禁止类、限制类农业产业目录与管控条件的编制方法,重点分析农业资源超载、生态环境退化典型区域的农业产业发展管控对策。[结果](1)在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实施节水保水型耕作方式,限制冬小麦种植面积;(2)在中—重度重金属污染区实施3~5年休耕,在轻微—轻度重金属污染区域,实施清洁去污型休耕模式,优先种植生物量高、吸收积累作用强的富集型植物;(3)在长江中下游传统双季稻主产区,适度调减双季稻田,实施"双改单",控制水网密集区生猪、奶牛养殖规模;(4)在生态严重退化区,实行生态修复型休耕,种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保护耕作层的植物;(5)在东北黑土区,适度调减水稻种植面积,增加食用大豆生产,推进种养结合;(6)在生态保护发展区,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和舍饲半舍饲。[结论]采取开展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编制试点、完善法律法规、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强制度建设等措施保障农业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218.
吉林省农用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时空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该研究从农用地的功能出发,以吉林省9个地市(州)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吉林省农用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时空演化规律。[方法]运用影子工程法、碳税法、造林成本法和替代法等多种方法测算2005—2015年吉林省农用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并运用Ar GIS10. 2对2005—2015年吉林省农用地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演变进行研究。[结果](1) 2005—2015年辽源市、白山市、四平市、松原市、通化市和延边州等农用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下降为-24. 33%、-22. 69%、-15. 88%、-12. 53%、-12. 09%、-5. 34%;(2) 2005—2015年白城市、吉林市和长春市农用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上升为25. 9%、7. 83%、0. 21%;(3) 2005—2015年吉林省林地和耕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大于草地和水域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结论] 2005—2015年吉林省农用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存在着空间差异,呈现东高西低之势,究其原因是因为吉林省东部地区为低山丘陵地带,林地、水域面积大,生态环境保护比较好,而中西部地区为松辽平原,耕地面积较大,林地和草地面积较小,且伴随经济发展,城市发展不断蚕食农用地,使得农用地面积减少所致。研究结果旨在为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农用地价值补偿制度、保护农用地等方面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19.
[目的]通过对全国丘陵山区县(市)与农机化有关的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等因素进行调研所获取的238个有效样本进行分析,研究影响我国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的因素及其贡献,进而对我国丘陵山区进行区域划分。[方法]运用线性回归法对影响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对农机化水平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国内生产总值、农业劳动力数量对农机化水平产生极显著影响,耕地禀赋条件、务工工资、耕地规模、农机合作社数量和农机推广人员数量对农机化水平产生显著影响。对我国丘陵山区农机化水平呈正相关关系的因素有国内生产总值、务工工资、耕地规模、农机合作社数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有耕地禀赋条件、农业劳动力数量、农机推广人员数量和农机化水平。[结论]我国可丘陵山区划分为中西、东南部地区,北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3大类地区。  相似文献   
220.
[目的]通过研究我国柑橘主产区的区域比较优势及其影响因素,为我国柑橘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2005—2015年全国柑橘产业的相关数据,采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模型和资源禀赋系数模型,定量测算了2005—2015年我国柑橘主产区的区域比较优势指数及资源禀赋系数,结合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柑橘主产区区域比较优势的影响因素。[结果](1)我国柑橘各主产区比较优势明显但差异较大,柑橘产业有从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的强劲趋势;(2)我国柑橘生产的资源禀赋优势较为集中且在不断的发生变化,福建、浙江、四川及湖南4省处于下降趋势,其他主产区均有所上升;(3)资源禀赋、资本投入对柑橘区域比较优势有正向的影响,技术创新的正向影响在动态中显现,经济水平对区域比较优势有负向影响。[结论](1)我国柑橘主产区的区域比较优势受到资源禀赋、资本投入、技术创新、经济水平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要根据各主产区的现状条件进一步优化柑橘产业区域布局,提高科技含量,并且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资源禀赋条件使柑橘产业能够在主产区脱贫和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3)南方沿海地区柑橘产业近年受黄农病影响严重,柑橘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