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工业经济   4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20篇
综合类   5篇
贸易经济   17篇
农业经济   2篇
经济概况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本文考察了经济学家在促进美国兼并指南变迁中的作用,并从中得出了若干值得我国经济学家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4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但是,由于历史和转轨的原因,我国城市化发展也带来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和矛盾,如劳动力转移速度趋缓,劳动力转移成本增加,以及农民工问题等。发展经济学中著名的二元结构理论,深入研究了劳动力转移问题,但没有涉及劳动力转移成本;而且这些理论大都把非农产业的吸纳能力视为随着资本积累率的提高而提高,即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就业结构升级是同步的。显然,这与中国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我国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产业梯度转移的设想,迄今为止也没有实现,制造业在东部更为集中。  相似文献   
43.
城镇化与产业区域转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趋缓的关键问题不再是体制因素而是经济因素,即是城镇尤其是东部地区城镇吸纳能力不足,使得人口迁移速度减慢从而导致城镇化发展速度趋缓。而制约城镇吸纳能力提高的关键是,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分工体系不完善而造成的就业结构升级进一步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动,以及产业规模与城市规模的非优化。城镇化与产业区域转移之间的互动关系表明,解决城镇化问题的落脚点应该是产业区域转移。但产业区域转移也存在诸多障碍,所以,应该通过一定对策来引导产业区域转移以推动城镇化发展。  相似文献   
44.
制造业外资进入与市场势力波动:竞争还是垄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外资市场效应的评估和计量是处理好外资政策、产业政策和反垄断政策关系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中国1999—2010年28个两位数和447个四位数代码制造业面板数据,首先估计了两位数代码制造业的市场势力水平,然后进一步考察外资进入的市场效应,并测度外资引致的福利变动。研究表明:制造业各行业存在显著的市场势力,但金融危机前后市场势力溢价水平波动较大。全样本结果显示制造业市场势力溢价约为6.2%,但金融危机前样本证实市场势力溢价高达22.1%。细分产业中,外资的竞争效应占主导,但在部分产业中外资表现出了反竞争效应。制造业总体层面上,外资进入与市场势力波动之间呈现U形非线性关系,拐点稳定在外资比重为47.3%—54.0%的区间内。从福利角度看,外资进入的竞争效应,使得垄断带来的无谓损失减少了3334.70亿元;但FDI的反竞争效应使得相应行业垄断福利损失增加2407.45亿元。  相似文献   
45.
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当下,通过城镇化手段刺激内需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是必要举措。但中国城镇化模式是否粗放,是否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却尚未被解答。为此,本文摒弃测算TFP增长率的新古典条件,放松生产函数形式、规模报酬不变和技术进步希克斯中性的要求,给出要素贡献率的非参数测算方法。在方法创新的基础上,本文实证研究显示:1985-2012年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15%,占主导地位;劳动贡献率为326%,能源贡献率为2175%,而TFP贡献率仅为1084%,因此样本期间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并且从趋势上看这种粗放性没有显著改善。回归分析表明,相比中国的工业化和服务业化而言,以往的城镇化比较粗放,阻碍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应当注重转变城镇化模式。\  相似文献   
46.
我国区域经济的异质性使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导致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近几年的劳动力回流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区域间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拉大的压力,这也标志着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未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地区差异将有所缩小。  相似文献   
47.
陈甬军 《开放潮》2002,(2):21-23
城市化是我国新世纪发展进程中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为交流国际经验,研究中国特点,探讨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及具体对策,反映海内外学者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决策咨询意见,由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厦门市政协和厦门大学联合主办的“城市化:中国新世纪发展的挑战与对策”国际研讨会于2001年6月27日至29日在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召开。来自国内外经济学者百余人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有关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的理论创新观点和实际对策建议。一、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     的宏观审视(1)中国城市化的总量与结构苏州大学夏永祥认为,…  相似文献   
48.
满足需要和讲求盈利构成了社会主义流通的基本矛盾。在不同机制下,流通的基本矛盾运动具有不同的表现特征。流通基本矛盾的运动对流通发展过程、流通企业行为以及流通利益格局都会带来重要影响。流通改革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探寻一种有利于流通基本矛盾运动并使其良性循环的体制和机制。从而发挥流通的重要作用。流通改革的目标模式是要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宏观调节的自由流通体制。  相似文献   
49.
<正> 经济特区建设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实践的一项创举。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特区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所谓挑战,是指在全国全方位开放的形势下,经济特区的发展面临新的环境。所谓机遇是指经济特区在新的环境中,有可能通过发挥原有的优势,创造新的优势,在更高层次上继续走在全国的前列。迎接挑战,抓住机遇,谋求新的发展,都离不开对经济特区优势的认识、把握和发挥问题。因此开展进一步发挥特区优势的讨论很有必要。现就优势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50.
<正> 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在实际经济生活中,这种结合又表现为有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结台的程度、方式和范围的划分。本文对此作一些初步探讨。一、结合程度的三种状态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现实可选择的结合程度大体上有三种状态: 第一种状态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就是整个宏观经济的运行和主要微观企业、大部分产品的生产、流通和分配,由计划手段进行调控,同时也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对计划不可能顾及的一些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实行市场调节。第二种状态表现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并重。这主要表现在宏观上两种调节的比重大体相当。同时也表现在微观企业活动的一系列“双轨”形态;国营企业既接受计划指令,获得计划配给的原材料、动力,生产按计划价格调拨的计划产品,也接受市场需求信号。从市场上购进原材料,生产按市场价销售的产品。这样,计划经济的调节和市场调节在企业这个落脚点上互相影响,同时发挥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