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116篇
工业经济   69篇
计划管理   174篇
经济学   155篇
综合类   88篇
运输经济   10篇
旅游经济   29篇
贸易经济   91篇
农业经济   69篇
经济概况   129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83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基于2011—2019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和门槛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的影响以及消费升级和研发投入强度的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及其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均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消费升级、研发投入强度分别在数字普惠金融对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的影响中表现出单一门槛效应和双重门槛效应。进一步的地区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仅对中西部地区高技术制造业创新韧性起到提升作用,消费升级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分别表现出双重门槛效应与单一门槛效应,研发投入强度在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均表现出单一门槛效应。研究结果有助于丰富数字普惠金融应用于高技术制造业相关研究,为高技术制造业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提升创新韧性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22.
中国制造业体量虽大,但产业供应链自主可控性和安全性尚未达到我国制造强国的发展要求。本文以制造业供应链为对象,通过系统地界定影响制造业供应链稳定发展的因素,并基于问卷调查法采集的样本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AMOS软件,构建数字化转型程度、信息共享程度、供应链韧性程度和外部环境因素四大潜变量及其观测变量的指标假设模型,研究制造业供应链稳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四大影响因素对制造业供应链稳定发展均有着正向的影响,而且根据路径的总影响效应可区分其影响力的大小。本文为制造业供应链稳定发展提供了微观证据,并期望为制造业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23.
本文从"软实力"的概念分析入手,通过对软实力内涵分析,期望从软实力现状和软实力建设方法得出建设性的方案.本文就国内企业面临的国际格局、经济形势、自身发展和公众舆论及其自身软实力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24.
探讨新医改对医院会计制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新医改对现行医院会计制度将产生的有关重要影响,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5.
通过讨论我国反倾销会计的提起、反倾销调查和应诉,阐述了会计在反倾销中各个方面的作用,集中分析我国在会计支持上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提出反倾销应诉中的会计支持策略,对于提高出口企业的事前防范和事中应诉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说明了在新形势下反倾销会计的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6.
中国粮食生产布局与结构区域演变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该文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布局优化趋势与粮食生产区域结构演变的特点,提出了农作物结构调整需要保证稳定粮食发展、粮食结构调整需要兼顾品种和区域平衡、粮食生产布局需要物流加工产业配套及粮食产业布局要注意水土资源的节约等粮食布局与结构优化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寻主要食物消费结构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动态关联机制。[方法]基于1990—2015年面板数据,通过VAR模型进行研究。[结果]结果显示食物消费结构升级与农业碳排放确实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但其影响程度和方向因食物种类而异。[结论](1)从影响方向看,农业碳排放对肉禽类、奶类等动物性食物消费和粮食、蔬菜、食用植物油等植物性食物消费变动的冲击响应方向基本相反,这主要是由动物性食物和植物性食物的替代性导致;农业碳排放对食物消费变化冲击的响应方向呈正负交替变化,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平缓,主要是由于农产品供求的收敛型"蛛网"变动特点引起。(2)从响应时间看,农业碳排放变动对植物性食物消费冲击响应更为迅速,主要是由于动物类食物调整生产周期明显长于植物类食物产品;以植物性食物消费代替动物性食物消费的方式在短期内(3~4年以内)确实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碳排放,但是长期看来效果并不明显;所有食物消费变动对农业碳排放的冲击效应在8~9期以后均逐渐消失,说明食物消费结构的变动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持久,农业碳减排任务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而需要长期而持续的努力。(3)从影响程度看,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对农业碳排放变动的影响贡献最大的是其自身,说明农业碳排放基数庞大,减排工作任务艰巨,尽管肉禽类食物消费导致的碳排放量比重较大,但研究期间农业碳排放变动的并不是主要由这类食物消费的变化导致,而是由植物性食物消费变化导致。研究结果为在满足居民食物消费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农业碳排放、发展低碳农业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28.
农民工教育与职业的匹配状况对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增加劳动供给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2011~2016年微观数据,基于城市规模视角分析了农民工教育与职业的匹配状况对工资效应的差别。研究发现: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农民工教育与职业的错配比例越高;中小城市农民工教育过度对工资的影响呈现工资嘉赏效应,大城市农民工教育过度对工资的影响以工资惩罚为主;而教育不足对农民工工资则普遍存在负向影响。农民工教育与职业不匹配对工资影响的理论机制表明,中小城市支持人力资本理论模型,而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则支持分配理论模型。这意味着,农民工在中小城市表现出学历越高人力资本回报越高的特点;而在大城市,教育与职业适配则更为重要。因此,改善城市层面的教育-职业的适配性,让农民工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流动和工作转换,进一步增强城市间劳动力资源的流动是相关政策调节的重点。  相似文献   
29.
[目的]通过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牧区草原生态补偿机制,解决牧区近10年来主要实施的一系列生态治理项目和措施中存在的草原生态补偿标准普遍偏低、政策缺少灵活性、监管体系不够完善、缺乏相应保障机制等问题。[方法]通过对国内有关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相关文献分类梳理,基于我国牧区草原生态环境现状,对比分析国内外实践,总结国外成功经验,定性分析补偿机制要素,对草原生态补偿机制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论述。[结果]我国牧区草原生态补偿主体应以各级政府为主; 补偿对象应包括牧区牧民、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资者和建设者以及牧区地方政府; 因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而导致牧区和牧民的发展权受限由此产生的机会成本作为草原生态补偿标准; 补偿方式以中央财政纵向转移支付为主,以市场补偿为辅的组合模式。保障机制需完善法律法规、公众参与、监督管理、绩效评估等方面建设。[结论]我国牧区草原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须对补偿责任主体、补偿范围、补偿标准、补偿方式及补偿保障机制等各要素要进行整体性、系统性深入分析,才能确保草原生态补偿机制能够满足牧区实际需求,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0.
我国生猪区域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分析了生猪区域布局演变,从生态、技术条件等方面分析影响生猪区域布局的形成,研究长江中下游、黄淮海、东南沿海、东北4个不同区域生猪发展重点,提出相应区域发展战略。并提出加大投入,完善补贴政策等4项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