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2篇
财政金融   4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21篇
经济概况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1.
美国银行业的国际化进程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美国120多年来的银行国际化进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美国的银行国际化成少败多,少数大型银行是国际化的主力。国际化战略和模式、重大的政治事件和经济周期对美国银行国际化的成败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银行体系稳健与否是事关国家金融发展和金融稳定的重大课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有关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研究的理论文献及其新进展,然后运用1978-2000年间的数据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进行了初步测度,结果发现中国银行体系在1978-2000年之间有11年是不稳定的,尤其是在1992年和1998年前后更为突出,银行体系存在较大的风险。最后通过对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的成因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表明银行体系脆弱性是金融变量和宏观经济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某一种因素使然,因此单纯的考察某一类变量对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影响往往难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截至2006年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海外总资产已达到2268亿美元,海外总资产占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总额的1%左右。国有商业银行在日本、英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巴西、韩国等29个国家和香港地区开设有47家分行及代表处。近年来大型商业银行海外扩张取得明显进展。2007年工商银行先后在莫斯科开设了分行,顺利完成收购印度尼西亚哈林姆银行的交割工作并组建成立了工银印尼,在拓展海外金融服务领域又迈出重要一步。此外,在南非、澳门的并购工作和在世界其他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的工作进展顺利。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个人信用制度是社会信用制度的核心,完善高效的个人信用制度是建立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突破口。建立个人信用制度的必要性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目前,制约我国个人信用制度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化传统约束、个人信用市场约束、法律环境约束、网络技术约束,认真研究和解决这些制约因素对早日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制度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融脆弱性:理论及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1991-2000)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金融脆弱性的概念产生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爆发 ,对金融脆弱性的理论研究和量化分析也越来越多。金融制度学认为金融脆弱性就是金融制度的脆弱性 ,归根结底金融制度自身的特点和缺陷是其脆弱性之源 ,是内因和外因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对 1991- 2 0 0 0年中国金融脆弱性程度的量化分析结果发现 :近 10年来中国金融脆弱性水平大体上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10年中有 6年处于脆弱性程度令人关注的状态 ,金融脆弱性状况不容乐观。积极进行金融制度创新 ,实施金融分化战略 ,转变金融活动管理方式是当前中国减轻既有金融脆弱性 ,防止金融脆弱性的进一步加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制度促进金融经济健康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立和完善企业信用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条件下金融市场的一种必然的制度选择,是重塑银企关系、防范银行信用风险的需要。目前制约我国企业信用制度建设的四个主要约束因素、传统信用文化约束、企业信用市场约束、法律环境约束、网络技术约束必须尽快解决,以期推动我国企业信用制度的早日建立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之谜":理论及基于中国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伍志文 《财经研究》2003,29(1):27-34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中国之谜“的由来,并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中国之谜“的存在,然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资产囤积假说“,试图解释“中国之谜“。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当考虑到金融资产这一新的变量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之后,传统的货币供应量与物价之间正相关的关系消失了。  相似文献   
18.
我国银行存差扩大成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关于存差问题的理论讨论越来越多,本文试图通过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找出一些影响存差变化的重要因素.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存款和资本金共谋的特殊资本结构假说"得到了较为有力的支持,此外金融深化假说也得到了一定的支持,而其他假说对存贷差的解释能力并不强.银行存差扩大成因更多源于中国特殊金融制度安排所造成的"存款和资本金共谋的特殊资本结构",而较少来自于金融深化进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存贷差扩大应该归因于金融深化进程的减缓,而不是金融深化进程加速所带来的金融资产和负债业务多元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理论分析及实证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银行体系稳健与否是事关国家金融发展和金融稳定的重大课题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有关银行体系脆弱性问题研究的理论文献及其新进展 ,然后运用 1 978~ 2 0 0 0年间的数据对我国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进行了初步测度 ,结果发现中国银行体系在 1 978~ 2 0 0 0年之间有 1 1年是不稳定的 ,尤其是在 1 992年和 1 998年前后更为突出 ,银行体系存在较大的风险。最后通过对银行体系脆弱性状况的成因进行了量化分析 ,研究表明银行体系脆弱性是金融变量和宏观经济变量综合作用的结果 ,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不是某一种因素使然 ,因此单纯的考察某一类变量对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影响往往难以得出科学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中国金融脆弱性(1991~2000):综合判断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融脆弱性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爆发,对金融脆弱性的理论研究和量化分析也越来越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1991-2000年中国金融脆弱性程度进行了具体的量化分析;并就减轻或消除既有的金融脆弱性,防止金融脆弱性的进一步加剧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