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2篇
工业经济   1篇
计划管理   3篇
经济学   8篇
贸易经济   12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26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身染重疴的日本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
中日互联网普及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报告,2002年底全球网民(互联网用户)总数达6.55亿,比上年增加30%。网民数量是衡量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指标。从各地区网民数在全球网民总数中所占比重看,尽管北美仍是网民数最多的地区,但欧洲、亚太地区的网民数占世界网民数的比例在上升,而北美的这个比例在下降,这表明从美国开始兴起的互联网应用正在日益向世界其它地区波及。本文将对中日两国互联网的普及状况作一简要的比较。一、中日两国的网民数十分接近,但普及率相差约10倍截至2002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数已达5910万,[1]同期日本网民数为6900万,[2]两国的网民数在世界上…  相似文献   
13.
美国经济会重蹈日本的覆辙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尽管IT(信息技术 )泡沫破灭成为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减速的重要原因 ,但IT革命和美国“新经济”却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经济增长减速形势下劳动生产率仍保持增长给美国“新经济论”提供了新的依据。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美日经济表现呈现鲜明反差的基本原因在于前者形成了“新经济”而后者没有形成“新经济”。以IT泡沫为主要特征的美国泡沫经济与以房地产泡沫为主要特征的日本泡沫经济有着本质不同。当前美国经济不会重蹈 2 0世纪 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的覆辙。  相似文献   
14.
15.
美国经济在2001年初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经济扩张,陷入衰退局面,特别是IT(信息技术)泡沫破灭后,美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与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的相似之处,这使人们产生“美国会不会成为‘第二个日本’”的疑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冯昭奎研究员和陈宝森研究员的观点表明:美国经济不会重蹈日本的覆辙。  相似文献   
16.
冯昭奎 《国际广告》2011,(11):53-54
钱学森曾说,“一个中国人往往比一个日本人强,但三个中国人就往往比不上三个日本人。”从整个日本社会和企业界看,“拜金主义”远不如“拜技主义”盛行。  相似文献   
17.
18.
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为代表的众多科学家所提出的全球气候变暖的科学结论虽然受到诸多质疑,但他们的科学结论所引发的拯救地球家园的口号反映了对环境污染有着切肤之痛的广大民众的强烈愿望,并已开始落实到世界各国的实际行动之中。在自然界中没有孤立发生的东西,气候变化正是大气污染、水质恶化、土壤沙化、热带雨林减少等环境问题相互联系和作用的集中表现,是西方发达国家自产业革命以来长期无节制地使用化石燃料、排放温室气体给地球戴帽保温的量变过程所造成的结果,也是人类与自然界矛盾激化的反映,而解决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的关键在于解决好人类内部的矛盾。当前,一场以低碳经济发展为代表的新产业革命和社会革命正在兴起,而人类从第一次产业革命前的低碳低排时代进入其后的高碳高排时代、目前又开始转向低碳低排时代,正是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又一个生动例证。近年来,围绕全球气候变暖的争论十分激烈,但是,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依据过去22年来发表的数千页严谨的科研文献所得出的气候变暖的总体结论的科学性并未动摇,人类必须紧急行动起来,捍卫我们的生存权利和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9.
借鉴日本经验对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冯昭奎(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长)我国的改革,是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现代市场经济。虽然我国的社会制度与欧美、日本不同,但就发展现代市场经济而言却是共通的。现在有人估计,我国要实现市场经济化,还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