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计划管理   3篇
经济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20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博  吕开宇 《国际经贸探索》2000,16(5):39-41,60
技术性贸易壁垒(简称TBT)是国际贸易中新兴的一类贸易限制性措施,已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构成重大影响,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农产品出口标准不能符合国外要求,出口地区过于集中单一,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各国TBT措施的复杂性和过于苛刻的标准。我国在近期内将成为WTO的正式会员国,面对新形势和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以供有关各方参考。  相似文献   
22.
本文使用2004年“甘肃基础教育项目调查”中关于农村家庭基本情况的调查数据,首先描述孩子的上学状况及特征,其次采用Probit模型估计孩子的入学决策,最后提出了相关的结论和政策建议,包括积极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促进女孩入学,应提高父亲的受教育水平,消除贫困是政策制定者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短期内有利于增加农村孩子的入学机会。  相似文献   
23.
环境变化对农业产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生产在利用环境的同时,也受到环境变化的影响。本文在回顾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土壤侵蚀和盐碱化等环境变化对农业产出的影响机理,并通过构建包括环境因素的双向非观测效应农业生产模型,利用中国1979~1996年的分省面板数据,分析了土壤侵蚀和盐碱化等环境变化对农业产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土壤侵蚀率和盐碱化率的产出弹性分别达到了-0.13和-0.11,土壤侵蚀和盐碱化都对农业产出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制定改善环境的政策将有利于提高农业产出水平。  相似文献   
24.
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现状及可能影响其体质健康的因素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建立Ordered Logistic计量模型,定量分析了各因素对儿童体质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父亲外出务工会对留守儿童的体质健康产生不利影响,且其外出这一行为本身对儿童营养状况的负面影响显著;家庭特征层面上,父亲的体质状况会对儿童营养健康产生正面影响,且影响显著;食肉频率、锻炼频率及营养知识得分等变量对子女的体质都会产生影响,且在模型中显著;由于地区间存在差异,地区变量对儿童的体质状况也会产生影响。最后,依据分析结果,从家庭、学校和国家3个层面提出了改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体质状况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5.
不同于一般农村,受城市经济辐射、城郊农业等影响,以北京市为例的城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呈现出发生频次高、主体多样化、情况复杂、群体性明显,常与土地征用、占用补偿相伴生,并集中在重点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较快的地区等独有特点。农业政策变化带来的"土地红利"、农村土地被征用带来的高额补偿、基层组织及村干部操作不当、以及包括合同签订不规范、合同履行不诚信等在内的土地流转制度问题是导致城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主要原因,而纠纷解决渠道和机制问题则严重制约了纠纷化解的实效。为此,需通过完善土地有关的政策法律体系,构建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优化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渠道、建构多维连贯的纠纷治理机制来有效预防和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  相似文献   
26.
本文基于农户时间偏好和受益不确定性构建了一个农户跨期农业技术采用行为分析框架,着重讨论规模户与小农户跨期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的差异,并利用中国4省679户农户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不同规模农户秸秆直接还田技术采用行为的差异显著;规模户因其量级效应较大,资本禀赋较丰富,时间偏好程度较低,对未来收益较敏感,贴现率也较低,因而较倾向于采用秸秆直接还田技术;不过,对于规模户,较短的地权期限影响其技术受益,对其采用秸秆还田技术行为有抑制作用。政府需对不同规模农户采取不同方式激励他们采用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较长的地权期限对规模户的意义较大,而激励小农户采用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可能更需借助补贴或惩罚等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27.
新中国70年产业扶贫政策:演变路径、经验教训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扶贫是实现持续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产业扶贫政策经历了基础夯实、起步摸索、雏形确立、加速推进、精准施策五个阶段,在产业扶贫推进过程中,各地区持续改善产业扶贫基础环境,结合实际创新推进模式,坚持政府主导各界参与的多元形式,实施差异化的支持政策,为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也面临趋同化现象明显,益贫性仍然较低,政府和市场边界相对模糊等问题。今后,产业扶贫仍将是消除绝对和相对贫困人口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展望未来,在扶贫产业迈向产业兴旺的进程中,产业的特色化与差异化将更加凸显,多元化与创新性的推进模式机制将不断涌现,全方位与立体式的促进乡村振兴将加速实现。  相似文献   
28.
本文采用国内外研究最常用的3d—24h膳食回顾法,调查贵州普定县随机抽取的3个行政村8个自然村的全户数据,运用多元回归方程分析西南贫困山区道路是否会影响其农户食物获得能力。研究发现,调查地区农民的基本温饱问题尽管已经能够得到基本保障,但农民的营养结构还不太合理,蛋白质摄入量普遍不足,膳食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居住地离集贸市场越远、道路状况越差,农民食物的多样性及膳食综合评价得分(DDP分值)越差。  相似文献   
29.
目的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在“三权”分置背景下,如何通过稳定地权实现耕地质量的有效保护和提升,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方法 文章从地块属性和土地流转契约安排等地权稳定视角,利用2015年和2018年黑龙江、浙江、河南、四川4省两轮粮食规模户生产与测土面板数据,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混合最小二乘法、随机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实证分析,系统研究土地流转是否对耕地质量存在影响。结果 (1)四省耕地质量稳中向好,但不同地区变化趋势差异明显。(2)稳定的地权有利于改善耕地质量,较长的农地流转期限有利于耕地质量的保护与提升。(3)流转农地缺乏书面合同约束,不约定流转期限和流转期限短现象依然普遍,地权稳定性仍需加强。(4)地权稳定性随着流转农地来源农户数量增加而减弱。结论 基于主粮保供视角,建议持续关注耕地质量变化,促进耕地质量整体得到改善和提升;加强土地流转规范管理,引导农地流转期限长期稳定,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生产的稳定预期,更好发挥地权稳定的长效激励作用,为耕保护性型措施的采用提供有利条件,进而达到保护和提升我国耕地质量的长远目标。  相似文献   
30.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十四五"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多变。我们要为多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谋划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潜力是否耗尽,农业剩余劳动力还有多少,彻底完成转移的时间要多长,农村劳动力的外地转移和本地转移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回答这些总量和结构性问题,是布局、谋划国家重大战略,出台产业、社会等政策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依据。同时,要解决好农村劳动力的"有的转"、"有岗转"、"有效转"问题,将促进农村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置于"十四五"时期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的首位。通过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稳住立足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城镇转移就业渠道、稳步拓展农村就地就近非农就业空间、加快相关领域制度改革促进更高质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