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窗--建筑的眼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人们将眼睛比作心灵之窗的时候,我们或可也将物质形态的房屋之窗户,也升华为建筑的眼睛?其实,从审美意义上看,窗户实实在在就是建筑的眼睛。 眼睛是人之五官中最重要的器官,长得好看与否取决于眼睛的形状大小。而窗户在建筑上的效能,亦同样是画龙点睛的关键之“笔”。东南大学建筑系著名教授黄伟康先生,常对他的学生说这样一句话:学建筑,首先要学会“开”窗。 窗,从单一到丰富 窗户首先是功能的。最初的窗户,或许就是土墙上挖个洞,解决透气和透亮的问题。人类社会有了建筑之后,窗户有了专门的建构,便有了进一步的让阳光照进来,让眼睛看出去的主观构想。随着人类“主观构想”的不断进步,窗户的功能也被不断地拓展、分王、细化,而因功能变化而变化的窗户,它的形状便也多姿多彩起来,长型窗、方型窗、圆型窗、花格窗、拱型窗、外飘窗等等,举不胜举。 相似文献
13.
就像2006年姗姗来迟的秋天,南京图书馆新馆的落成比预期的要晚了些。原本定在2005年上半年完工,年底正式对外开放的新南图,直到2006年立冬的前一天,才举行了落成典礼,而全馆开放的时日还在期盼中。人们对美好事物之向往,会无形中加重期盼的浓度2002年的秋天,家住古城墙边的洪老先生带着全家老小,在一个双休日来到位于中山门内的南京博物院,南京图书新馆的建筑设计方案在这里公示。在中外设计师投标的20多个设计模型里,洪老先生一家经讨论、比较,最后一致将手中的选票投给了6号方案。在方案公示的日子里,南京有数百市民像洪老先生一家一样,投… 相似文献
14.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是一句老得不能再老,所有"过来人"都能够听明白并感同身受的"古话".这也似乎成了一个规律,多少个家庭,多少对夫妻都不能打破.虽然,我们这里探讨的是与婚姻家庭毫不相干的问题,但却无意中也进入了这个"怪圈"…… 相似文献
15.
16.
2003年12月18日,新华网上登载了一条消息:南京市汉中门某楼盘更换了一个新名称,叫“上层建筑”。此消息经多家媒体转载,立时引起广泛议论。人们不明白,一个哲学名词如何就成了楼盘的名称?而这样的名称又如何能够堂而皇之地昭示于众?如果专用名词也可挪作它用,那么中华民族的语言还有没有章法?我们的地名起用还有没有规矩可言? 相似文献
17.
18.
生存需要有空间,空间需要有环境,环境需要有设计。这是人类“与时俱进”的生存需要。我们知道,穿衣有穿暖和穿款式之分,吃饭有吃饱和吃营养之分,我们更应该知道我们的城市公共空间不只要有足够的面积让我们呼吸,更应该有“呼”得畅的环境。“畅”是流畅,是敞亮,是舒适的空间环境。 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有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叫陈妍。她有一篇论文,题目是《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3+1”》。我拜读这篇论文,并与陈老师交流,把城市空间环境设计的理想“定格”在我们所理解的“流畅”二字上。 相似文献
19.
南京市最近有一个请外国人设计的规划,要沿南京明城墙打造一个“城墙街”,其设计前景是,不仅让市民能在城墙下喝咖啡,还可以通过“城墙渡”登上明城墙,尽揽“墙那头的风景”。这个由美国某家景观公司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让许多南京人眼前一亮。而这个设计的诞生却是建立在一个更让南京人心头为之一振的重大举措上——南京市政府将拿出16.6亿元重整明城墙昔日的辉煌。如今的南京人见过明城墙“昔日”面貌的已不多了,古城墙文化留给我们的自豪感亦如人的岁月般“老”去。南京市政府要重拾这段历史,无论是为找回将要失去的城市记忆,还是要为日… 相似文献
20.
今年7月11日是我国古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首航600周年纪念日,为此,由中央15个部委办共同举办的“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及相关纪念活动将在南京举行。为了这个特殊的日子,南京市有两个重点建设项目要在这个纪念日之前完工:一个是郑和宝船厂遗址公园,一个是复建的天妃宫。这两个项目的建设理由都无庸质疑,一是纪念郑和,二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但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两个项目从开工伊始,就一直遭到文物部门及专家的不断质疑。了解情况的人说,这两个项目是在“骂声”中,依然故我地一天天“长大”的。眼下,离这个纪念日越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