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104篇
工业经济   14篇
计划管理   36篇
经济学   27篇
综合类   7篇
贸易经济   11篇
农业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6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8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一般商品价格均衡理论认为,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一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会自动达到均衡点,均衡点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如果市场的价格高于均衡价格,就会刺激投资,增加供给,于是价格下跌,回到均衡价格;反之。但投资品的价格决定不遵循上述规律,投资品的价格决定于未来的收益预期。▲如果政府的措施里隐含着“软着陆”的企图,那么,调控房价的行动就不可能成功。这是房地产市场的价格波动规律决定的,当已经形成了价格上涨的趋势之后,市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继续上涨,要么迅速下跌。不会出现第三种情形。▲对投资品市场的调控没有两全齐美的事情,如果不让市场出现暴跌,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让它暴涨。如果已经出现了泡沫,应该当机立断,处理泡沫事件不能瞻前顾后,否则泡沫会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22.
【英国《金融时报》11月9日】2009年中国经济的表现让人感觉有些意外,在出口下降近20%的情况下,GDP的增长速度能够保持在8%以上的水平,这主要得益于投资的大幅度增长(截至到9月份,投资增长速度同比超过30%),而投资增长不仅受益于中央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更重要的是信贷的超常规增长,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于商业银行的信贷。  相似文献   
23.
尹中立 《西部论丛》2009,(10):54-55
在中国的金融结构里,间接融资的主力机构是商业银行,直接融资的主要场所是证券市场(包括股市与债市),自这两个市场形成以来,一直是两张皮,彼此之间的联系不太紧密。但自2007年以来,银行与股票市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个市场的变动会立即影响到另外一个市场。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可能成为互相促进的关系,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又可能成为互相制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24.
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尹中立 《中国金融》2007,(18):43-44
始发于2007年年初的美国次贷危机正在一浪高过一浪地冲击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市场,但截至8月底,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似乎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就在全球股市大跌的过程中,我国股市创出了新高,股票市值第一次超过了GDP。我国的房价依然在高位运行。  相似文献   
25.
眼下有一种声音,认为当前的股票市场政策面和基本面与几年前的5·19十分类似,言下之意将会重复当年情景——  相似文献   
26.
股价与房价,孪生繁荣下的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中立 《新财经》2008,(1):44-45
有一种观点认为,股市繁荣可以吸收更多流动性,如果要抑制房价,必须让股价上涨。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7.
尹中立 《新财经》2007,(12):44-45
日前,温总理对"港股直通车"发表了明确看法,阐述了他的四点担忧。这是最高决策层自8月20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开展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市场试点方案》以来,首次对"港  相似文献   
28.
对于2010年中国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而言,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就是国务院批准了用住房公积金建设保障性住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六部委联合确定了28个城市为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城市,计划为133个保障性住房项目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493亿元。  相似文献   
29.
2011,机构投资者为什么失误 2011年,机构投资者的判断几乎全军覆没。 对于机构投资者而言,2011年是超预期的痛苦一年。之所以出现超预期的下跌,肯定是因为“预期”本身出现了问题,笔者认为,2011年机构投资者集体失策的关键原因有三点:  相似文献   
30.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国九条")的公布,引起了市场舆论的广泛关注。文章作者通过"新国九条"与十年前的"国九条"进行对比,并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特点分析了"新国九条"的用意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