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地区差距、产业聚集与经济增长:理论及来自广东省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地区差距的不断拉大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从现有文献看,以新古典框架来解释地区差距及其原因是目前我国学者采用的主要理论和方法。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主要框架,从产业聚集与扩散的变化来研究由此而导致的经济增长效率的不同和地区差距的变化;并以广东省为案例,运用具体指标和Granger因果检验技术,从经验上证实了核心区域的产业聚集对整个广东省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要明显强于边缘区域,同时也导致了地区差距的扩大。 相似文献
12.
产业集聚通过促进工业低碳转型,有效推动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结合2011-2021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探究产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分布在H-H型与H-L型聚集区;劳动力集聚抑制了本地及邻地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而产业密度等指标则具有促进作用,相关结果已通过稳健性检验;产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如东、中部地区劳动力集聚具有抑制作用,而西部则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笔者研究了我国地区要素集聚以及由此导致的地区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通过计算各省就业密度和就业集中度指数发现,在我国的确存在地区劳动力集聚的情况.通过计算各地区的劳均资本存量的绝对差距指数和相对差距指数以及运用马尔可夫转换矩阵的分析,发现我国资本存量在省际间具有明显的两极化趋势.根据面板数据模型估算的结果发现不同地区要素集聚的规模弹性效应差异很大,并且中、西部地区的规模弹性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贡献高于东部地区,表明东部地区已经出现要素集聚过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统筹城乡关系与发展县域经济模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现阶段我国城乡统筹的迫切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城乡统筹中出现的问题,该提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城乡统筹的关节点,以及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应注意制度创新与合适的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8.
产业与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贯彻协调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以珠三角为研究对象,构建优势制造业指数和区域协调指数,并运用系统耦合和协同论的有关原理,进一步构建优势制造业与区域协调发展耦合模型,测算了两者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实证研究发现:第一,珠三角地区的优势制造业主要以传统制造业为主,高级化程度较低;第二,城市优势制造业指数变化趋势呈现分异特征,即珠三角核心城市广州、深圳呈现下降趋势,而其他少数几个城市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区域协调指数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第三,优势制造业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耦合特征在横向层面表现为高度耦合协调,在时序层面表现为核心城市耦合协调度下降与非核心城市耦合协调度上升并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未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三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模型测度财政科技支出效率,并通过熵值法测度区域创新能力,最终构建系统GMM模型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不同类型财政科技支出效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科研产出效率与区域创新能力间呈现倒U形关系,经济产出效率显著正向影响区域创新能力。人力资本负向调节科研产出效率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倒U形关系,但在经济产出效率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梳理珠三角外来迁移人口的特征,发现长期以来,珠三角都是我国承接迁移人口最多的区域,并且增长速度快,就业结构高级化,空间分布比较集中.通过Granger检验发现,外来迁移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先进性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外来迁移人口数量与珠三角多数城市经济结构之间存在很高的耦合协调关系,与少数城市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较高的耦合协调关系,与多数城市的社会结构之间耦合协调关系较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