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3篇
财政金融   2篇
工业经济   4篇
计划管理   20篇
经济学   23篇
综合类   4篇
运输经济   10篇
贸易经济   4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全要素生产率(TFP)是经济增长内在动力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其中,贸易开放度、人力资本积累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的重点问题。就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来看,国内外文献主要从贸易开放度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影响、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以及贸易开放度和人力资本如何共同作用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2.
中国西部地区省际贸易逆差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中国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地区支出法生产总值中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除包括本地区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反映的对外贸易进出口及与国外的非贸易往  相似文献   
73.
农民工市民化是一系列权力保障、公共产品享受与城市社会经济适应的实现过程,既需要政府进行制度创新,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障碍,了需要加大投入,解决农民工市民化的资金困难。因此,就需要测算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来度量政府的相关投入。论文在比较农民工市民化与人口城市化、分析人口城市化成本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模型,并根据农民工的聚集地与细分特征分地区、分类型地测算了东部沿海地区第一代与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内陆地区第一代与第二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  相似文献   
74.
产业结构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本文从结构与技术相融合的视角构建产业结构现代化分析框架,以结构转型为条件、以技术赶超作为其增长机制,通过国际比较分析产业结构面向现代化变迁的标准模式与各国偏离。研究发现,中国的产业结构现代化变迁特征与前沿国家和赶超成功国家一致,即结构转型过程中目标部门的技术向前沿收敛,而赶超失败国家在结构转型的同时没有出现明显的技术进步,即技术赶超相对停滞。相较于日韩,中国在人均GDP较低水平出现了去工业化迹象,尽管这与拉美国家过早去工业化的性质不同,但是如何在工业就业占比下降情形下维持工业增加值占比稳定,仍然是我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需要高度把握的结构调整方向。与发展中大国的比较发现,印度具有服务业导向的结构转型特点,而中国的产业结构现代化演进更多体现工业主导的特征,这与赶超成功国家基本相似。国际比较对中国的产业结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在驱动结构与技术的二维演化时,务必保持国家技术进步的动态向上趋势,从而才能规避产业结构变迁过程中的发展陷阱。  相似文献   
75.
农民工市民化是一系列权力保障和公共服务享受的实现过程,需要加大相关投入,解决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资金困难与分担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这只能从农民工劳动创造的社会财富、农地流转收益与城镇土地转让收益中筹措资金,因此本质上是农民工承担了自身市民化的社会成本。但在名义上需要其他社会组织参与分担,同时基于以政府为主、兼顾地方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与农民工所在企业的发展需要为原则,构建以农民工所在地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为主、以中央政府转移支付为辅、农民工所在企业和农民工共同参与的社会成本分担机制。  相似文献   
76.
自然资源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正日益凸显,而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规避资源制约的有效途径。本文在罗默(2003)和索伦森与惠特-雅各布森(2012)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将生产过程中最为重要的3种自然资源水、土地和能源纳入模型考虑,考察自然资源约束对我国长期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现阶段自然资源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很显著:由于能源、水和土地不能与劳动力以相同的速度增长(即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资源约束),使得中国经济增长率每年比没有资源约束的情况要降低5.25%。因此,在丧失资源比较优势的情况下,维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可行途径就是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换。  相似文献   
77.
我国东西部产业转移的条件已经具备,一些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也已经发生,产业转移对承接地产业结构优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转出地区产业对本地相关产业链的依赖、承接转移地区在创业环境、配套设施上的滞后等问题,阻碍了大规模产业转移的实现。加快产业转移,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也需要进一步完善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  相似文献   
78.
基于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出现过快和过早去工业化的迹象,本文从部门间生产率差距的视角,利用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数值模拟和计量实证分析方法研究发现:(1)理论上,当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慢于工业,部门间生产率差距将扩大,导致劳动力去工业化速率加快;且部门间生产率差距的存在使得劳动力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产生结构性减速效应。服务业部门生产率加快提升,部门间生产率差距将会缩小,从而减缓去工业化速率和降低结构性减速压力;工业部门生产率提升尽管会扩大部门间生产率差距从而加快劳动力去工业化,但在长期中起到均匀化经济增长速率的作用。(2)利用2001—2018年中国省级和城市级面板数据的计量实证分析发现,部门间生产率差距的存在导致劳动力去工业化的效应在全时段样本下显著,但劳动力去工业化对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减速效应仅在2009—2018年区间样本下显著,表明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减速与部门间生产率差距及其导致的劳动力去工业化相关。(3)赶超成功与失败国家的经验比较也表明,工业与服务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改善与协调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及跨越后实现持续赶超的关键。  相似文献   
79.
80.
我国能源空间结构呈现东缺西余的分布格局,客观上需要在东西部之间实现电力的空间再配置,这对不同地区将产生差异性的增长效应。西电东送工程形成了北、中、南三路输电通道,对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什么样的促进作用?本文利用1994—2019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在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对西电东送政策的地区经济增长效应及差异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西电东送工程促进了电力输送两端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时,西电东送对输入地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输出地,且对不同通道涉及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差异。因此,本文建议在新发展格局下继续推进西电东送工程实施支持电力输入地经济稳定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推进电力市场改革,形成合理的电力定价机制,保证电力输出地区能够获取较多电力输送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