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10篇
工业经济   4篇
计划管理   31篇
经济学   13篇
综合类   4篇
贸易经济   18篇
农业经济   58篇
经济概况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对首都功能进行准确、恰当定位,应考虑以下十个方面的关系:第一,国家首都与国际(世界)城市的关系;第二,中央国家机关与地方政府的关系;第三,区域协调与行政区划调整的关系;第四,历史文化名城与科技创新中心的关系;第五,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的关系;第六,功能集中与分散的关系;第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第八,人口、土地与建设容量的关系;第九,服务首都与北京自身发展的关系;第十,核心功能与非核心功能疏解的关系。  相似文献   
72.
近年来,节约集约用地理念已经逐渐深入社会各个层面,大家已普遍认识到"两个最严格"(即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对推进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认识到大力开展节约集约用地对造福子孙万代是出于战略性  相似文献   
73.
财务制度是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必须遵守的规章和准则,是进行财务管理的依据。在我国,财务制度的建立与国家财政体制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有什么样的财政体制,就要建立什么样的财务制度与之相适应。随着国家财政体制的改革,企业财务制度也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完善。中国人民银行自1984年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其财务制度几经变革:198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各专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的财务从1984年1月1日起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由中央财政直接管理,整个金融系统实行利润留成制度;1985年人民银行停止实行利润留成制度,改为指标管理制度;1987年人民银行又恢复实行利润留成制度,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成本核算,利润留成”的管理体制;1994年,根据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人民银行再次取消了利润留成制度和缴税制度,实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其财务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分级核算,预算管理,统负盈亏”。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人民银行独立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才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1999年财政部又对人民银行的财务制度作了较大修改。人民银行之所以实行独立的预算管理制度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财务收入主要集中在总行,支出主要集中在各级分支行,即总行盈利,各级分支行亏损。只有实行预算制,才能解决财务问题。二是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有利于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有利于人民银行更好地发挥金融宏观调控作用。三是借鉴国外中央银行的财务体制,体现我国中央银行的特殊需要,使之符合国际贯例。  相似文献   
74.
中国区县单元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的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目的将区县单元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数据与GIS技术结合,分析2004年中国区县单元土地利用经济效率的地域差异,并针对1996-2004年设区市辖区、非设区市单元的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空间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研究结论2004年中国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总体水平由东向西递减,但强中有弱,弱中有强;不同单元水平差距悬殊,整体呈现核心-边缘效应及明显的点轴特征,并形成三大都市连绵区高密度单元高度集中的格局;而1996-2004年间设区市辖区、非设区市单元城乡建设用地经济密度分布总体格局变化不大,但已经出现东部沿海用地效率的提高趋缓,内陆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快速提升,同时,按照基础水平和提高速度区分为6种类型,其中基础低密度提高较慢型涉及的单元数量最多、国土面积最广,并有若干经济密度负增长单元,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75.
妥善处理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言至关重要.论文通过对北京市的实证分析,研究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进一步提出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改革方式,供给基本思路和供给机制:即"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在经济属性分析的基础上,调整设施分类和相应供给方式,逐步摆脱路径依赖的"锁定"作用影响;供给基本思路--"责'钱'挂钩,规划先行,统一建设,分类管理";供给机制--根据经济属性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纯公共产品、纯私人产品、不计入价格的公共产品、拥挤的公共产品4大类,分类供给.  相似文献   
76.
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研究目的:总结分析中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和关键问题。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论:(1)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是指通过降低建设用地消耗、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主要属于经济领域讨论的问题;(2)中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技术体系包括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和潜力测算三大部分;(3)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和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都涉及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的工作,定量评价方法是以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为主,指标体系设置将因评价目的、对象不同而存在差异,其间用地的承载功能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7.
我国农业的二元技术结构与技术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业的二元技术结构与技术变迁林坚杨柳勇现阶段我国农业存在着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小规模与大规模经营的农业技术并存的二元技术结构。这种二元结构的形成与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不平衡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农业技术变迁的方式,与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之间的不平衡...  相似文献   
78.
研究目的:从土地利用学的产生、定义以及土地利用和土地科学的关系入手,依据独立学科成立的标准,判断土地利用学是否具有独立学科属性,并重点对土地利用学及其各研究域进行进展梳理与展望。研究方法:文献研究,综合分析。研究结果:(1)土地利用学是围绕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展开的;(2)土地利用学已具备一些基础理论,但尚未形成其所独有的核心理论,理论体系缺乏核心理论的引导与支撑;(3)近30年以来,土地利用学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围绕土地利用分类、调查、评价以及借鉴并发展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等方面共同构成的研究域。研究结论:(1)土地利用学研究是贯穿土地科学发展的一条主线,土地利用学涉及土地科学方方面面的研究域及其相应理论和方法,换言之,土地科学的本质相当于土地利用学;(2)按照严格的独立学科内涵和外延判断,现阶段土地利用学的核心理论、独特研究方法体系以及研究域都不甚清晰,不太符合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存在条件;(3)从中国土地利用问题研究角度看,不少和土地利用学相关的问题领域具有极强的原创性,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9.
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机制及其绩效实证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本文利用从台州、温州和邯郸三地获得的16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数据,基于有序概率模型方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机制及其绩效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民专业台作社的绩效与治理机制紧密相关,治理良好的合作社,其成长能力和赢利能力相对较强,社员满意度也相对较高。因此,改善治理结构是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80.
研究目的:总结2023年国内外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领域研究进展,展望2024年国内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23年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资源配置的影响与优化、土地资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绿色低碳土地利用模式、土地利用效益评价、国土空间规划方法、国土空间规划管理和保障制度等方面;国外研究侧重于多类型资源协同配置、土地资源保护效果与路径、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土地利用功能评价、可持续的空间规划方法、空间规划管理制度与方法等方面。研究结论:2023年土地资源利用与空间规划领域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权衡关系、土地资源保护、绿色低碳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评价方法与相关机制、空间规划方法与管理保障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024年将重点关注土地资源同其他资源的协同机制、土地利用评价方法、土地绿色利用效率影响机制、土地低碳绿色利用模式、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治理与规划等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