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该文对西方发达国家自产业革命以来200余年经济增长方式的演变历程进行了考察。通过对古典经济增长和现代经济增长两个时期四个不同增长阶段的评述,重点分析了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及其绩效、主导产业的结构变化、以及市场的作用与政府角色的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政府围绕相关重要政治经济事件及纪念活动,举办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仪式感很强的大型国家典礼和群众集会。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各主流媒体也相应作了大力度的密集转播和宣传, 相似文献
13.
文章借助LW模型,立足于开放环境估算中国及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自然利率水平,研究发现:主要发达经济体自然利率持续下行,压缩宏观政策空间,亟需构建新的宏观管理范式;中国自2012年以来自然利率持续下行,由于自然利率定价依赖于外循环,宏观管理仍具有“小国经济”特点,所面临的困境更显复杂和严峻。外向型利率定价不仅快速压缩中国的财政政策空间,同时制约货币政策的发挥。而拥有全球储备货币地位的美国与欧元区,内向型利率定价则有助于扩充其宏观政策空间。在潜在增速面临趋势性下滑风险的环境下,把握当前窗口期加快宏观管理范式的转型极为紧要,最现实的路径仍是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外向型利率定价扭转为内向型利率定价提供前置环境,使资金循环同实体经济循环相谐。 相似文献
14.
一、资产与通货的“双膨胀”格局
2005年7月汇率改革以来,我国贸易顺差激增,货币投放量被动持续加大,货币化指数继续提高。2005年以来房地产价格飚升;2006年股票市场翻倍,2007年沪指一度突破6000点大关;我国的证券化率也从2005年的不足30%,上升到2007年130%左右。在2007年房地产价格和股指继续大幅上扬的情况下,8月以来的CPI都超过6%,进入温和通货膨胀区,出现了近10年来罕见的资产和通货同时并存的“双膨胀格局”。 相似文献
15.
金融危机警示与宏观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美国、日本和新兴市场的几次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回顾,分析了这些危机背后的共同诱因在于:外部冲击、国内经济结构性缺陷和资产过度投机.中国目前在短期内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虽不甚大,但亦受到上述三方面因素冲击带来的宏观管理挑战.因此,有必要通过稳步推进市场化、适度政府干预和宏观协调,来防范我国潜在的金融不稳定风险.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并结合相关统计数据,对中国对澳大利亚直接投资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考察梳理,分析了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障碍和挑战。从改革开放初期一些大型国企进入澳大利亚算起,中资对澳大利亚直接投资经历了最初的探索、“矿业潮”时期的矿业和能源投资热,以及近年来的多元化投资阶段。随着澳大利亚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第二大目的地国,中国不得不直面澳大利亚乃至更广泛的国际社会对中资日渐复杂的心理,中资企业在对澳大利亚投资中更面临“竞争中立原则”的限制、高成本海外并购和后续经营管理等各种问题。分析表明,只有多措并举,政府层面改革国内监管与扶持政策,企业基于成本—收益进行理性分析和科学决策,尊重投资国法律和习俗,主动、有序地融入当地市场和环境,才能增加“走出去”的成功概率。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经济全球化”或“全球化”是当下用得最多的词汇之一,有人甚至奉其为跨世纪的显学。由于信息的不充分,对这方面的已有研究我们难计其数,对其中的观点与分歧更不能穷其全廓。比如,对于经济全球化的起始时间,看法就很不一致。有人说它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全球经济的市场化和网络技术革命所引起;有人说可以从20世纪50年代欧洲货币市场的出现算起;有人说可以上溯到“一战”前50年即19世纪中叶运输业发展、工业革命及国际自由贸易和宗主国、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交换;还有人干脆认为,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世界经济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