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动态相关性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林辉 《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23(4):30-38
在中国,金融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各类成分关系存在非对称性,金融发展更多表现为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不是原因。相对经济增长而言,金融发展的"跟随效应"显著。而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均衡关系表明,当金融制度改革能够促使金融发展时,金融发展将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2.
随着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融资成本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被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大部分学者都是从资金的供给方——投资者或资金的需求方——上市公司两个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本文将对国内外关于信息披露与股权融资成本的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3.
本文在Nash讨价还价模型的基础上,以企业要素所有者博弈入手,以资源和经济权力禀赋为视角,重新演绎了非对等资源禀赋和权力结构下的股权定价模型。指出,股权价值取决于股东的资源和权力禀赋结构。即股东资源价值越大,则控制权越大、剩余分配越多,该股东实际股权价值越高;股东间资源禀赋越不对等,控制权结构越不平衡,企业利益侵占越严重,弱势股东的实际股权价值越低;在现实经济中,股票并非天然体现“同股同权,同股同价”特性。 相似文献
24.
25.
26.
27.
28.
增长是一种复杂的经济现象,新古典增长理论识别了在制度约束下经济体内要素作用的经济增长问题,考察了资本(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指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是资本、劳动(人力资本)和技术。但经济增长要素贡献分析表明,在我国,资本贡献率约为60%,远超过劳动等其他要素的经济贡献,并已成为我国近20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源泉。 相似文献
29.
相对增进型技术进步和我国要素收入分配——来自产业层面的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文献研究劳动收入占比下降往往集中于非技术因素,而从技术视角考察要素收入分配问题将更具普适性和解释力.为此文章从相对增进型技术进步入手,构建总量和产业两个层面的要素收入分配作用机制模型,发现总量层面要素收入分配同时受产业结构和产业层面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其中相对增进型技术进步和要素禀赋是影响产业层面要素收入分配的两个重要因素,而要素替代弹性则决定了其作用方向.经验结果显示:总量层面要素收入分配变化更多来源于产业间要素收入分配的差异,而产业结构作用则相对微弱;产业层面要素收入分配中相对增进型技术进步起着主导作用,其在不同产业中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是不同的,而要素禀赋的直接影响有限,其在第一产业中的作用为负向而在第二产业中的作用则为正向.为此政府制定要素收入分配结构优化政策时,应更多着眼于对技术进步方向的引导和经济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30.
人工智能技术会诱致劳动收入不平等吗——模型推演与分类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近期开始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但其收入分配效应的形成机理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而且定量评估明显不足,尤其缺乏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证据。本文基于Acemoglu and Restrepo(2018a)的人工智能技术模型,引入高技术与低技术两部门分类,推演人工智能技术的收入分配效应,结合中国2001—2016年全国及省级层面数据,分类测算其劳动收入分配的岗位更迭效应和生产率效应。结果发现:①人工智能技术在引发劳动岗位更迭的同时,非对称地改变不同技术部门生产率影响劳动收入分配,诱致高、低技术部门劳动收入差距年均扩大0.75%。②人工智能技术的岗位更迭效应倾向于在低技术部门通过自动化扩张、在高技术部门以新岗位创造方式,加剧收入不平等,而生产率效应存在门槛特征。③人工智能技术在资本和非技术密集型地区的收入分配效应更为突出,且对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地区的影响不断增大。为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和收入不平等的冲击,政府应健全就业培训和失业保障制度,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积极引导人工智能技术朝人机协作和收入平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