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0篇
工业经济   121篇
计划管理   5篇
综合类   1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抗衡国美、苏宁两大"超级大国",区域性的家电连锁企业自发组成的"第三世界联盟",虽然也一度轰轰烈烈,但终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42.
2005年,中国的家电连锁零售行业进入了最疯狂的"大跃进"时代,完成上市过程之后的国美,苏宁,都将募集的巨额资金毫不犹豫地砸向了"圈地"运动。今年上半年,苏宁电器共在武汉、南宁以及广州、汕头等20个重要城市突击开设了65家连锁店,并计划在下半年持续密集渗透这些刚刚登陆的一、二线城市,将新店的数字再增加120家。而国美的"跑马圈地"也进行得丝毫不含糊, 2005年,国英的扩张目标是年内新增130家连锁店。如此的扩张速度,把所有其他家电零售企业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在家电零售业这个产业链条上,"美苏"已经成为真正的"超级大国"。有道是一山难容二虎,圈地扩张的背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战争自然在今年也进入了"决战"阶段。2005年,国美在苏宁的老巢南京的核心商圈--新街口--开了一大一小两家与苏宁旗舰店不足百米的"双子星" 卖场,对苏宁的"核心阵地"进行两面夹击,并扬言要动摇苏宁的根本。为了确保"家门口的尊严",也更为了在资本市场面前应对国美的叫板,苏宁全力应战,一场空前激烈的肉搏战由此在南京展开。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决战"之中,双方精彩激烈的策划、准备和实施的过程,堪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战争大片。可以说,这场战役把"美苏争霸" 的斗争形式推向了"军团级别"的大对决,今后,他们之间的战斗都将是对其全国范围的经营管理、资源调配甚至是长远的"战争策略"的直接比拼。但是,这场气势恢宏的大战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重大的转折点。"美苏"大打价格战,殃及了五星、永乐等相对弱势的连锁业者以及无数其他类型的家电零售企业,令他们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更多的家电零售业者会因无法承受"美苏争霸"带来的冲击而倒闭, 同时,超级大国博弈中第三方势力也开始显现重要性,短期来看的合纵连横,长期来看的家电零售业的整合和集中都将进一步深化,而"美苏"并不一定是这个趋势的受益者。同时,"美苏"的南京战役把中国家电零售巨头"压榨供应商"的能力演绎到了极致。在家电制造厂商眼中,连锁业者们没有节制的扩张运动显然是一场浩劫的开始,在"美苏"不断开店又不断转移开店成本、惨烈对决却又拿供应商填坑的"借台唱戏"游戏中,很多家电厂商都嗅到了死亡的气息。于是,"美苏争霸"一方面令家电制造业饱受震荡,一方面也加速了全行业洗牌,拥有非常强势的品牌和市场地位.能够与国美.苏宁这些零售寡头平起平坐的制造业寡头很可能会产生。实际上,国美和苏宁都在遇到单位面积销售额和销售利润持续下滑的问题,这一方面说明了其扩张带来的单店运营能力薄弱,也说明了他们单一使用价格战武器带来的自我损害相当严重。这也使国美和苏宁必须把促销费、进场费等"其他业务利润"变成最重要利润来源(在两者净利润中所占比倒均超过100%),使他们能够把伤害部分地转移到供应商身上。但是这种做法带来的显然是一种不稳定的价值链条。一个企业很难"统治" 整个产业链条,更何况这种"统治"如果在保证自身利润率的同时,却降低了全行业的平均利润宰,那么这种统治恐怕就更难长久。对于国美和苏宁这两家中国家电零售产业的霸主来说,"南京战役"已经让他们把价格战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在价格战这种破坏环境的"核武器"之外,寻找更"环保"的武器,同时调和产业内部矛盾去构造更和谐也更稳定的产业链条,已经成了他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3.
2005年,中国的家电连锁零售行业进入了最疯狂的"大跃进"时代,完成上市过程之后的国美,苏宁,都将募集的巨额资金毫不犹豫地砸向了"圈地"运动。今年上半年,苏宁电器共在武汉、南宁以及广州、汕头等20个重要城市突击开设了65家连锁店,并计划在下半年持续密集渗透这些刚刚登陆的一、二线城市,将新店的数字再增加120家。而国美的"跑马圈地"也进行得丝毫不含糊, 2005年,国英的扩张目标是年内新增130家连锁店。如此的扩张速度,把所有其他家电零售企业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在家电零售业这个产业链条上,"美苏"已经成为真正的"超级大国"。有道是一山难容二虎,圈地扩张的背后,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战争自然在今年也进入了"决战"阶段。2005年,国美在苏宁的老巢南京的核心商圈--新街口--开了一大一小两家与苏宁旗舰店不足百米的"双子星" 卖场,对苏宁的"核心阵地"进行两面夹击,并扬言要动摇苏宁的根本。为了确保"家门口的尊严",也更为了在资本市场面前应对国美的叫板,苏宁全力应战,一场空前激烈的肉搏战由此在南京展开。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决战"之中,双方精彩激烈的策划、准备和实施的过程,堪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战争大片。可以说,这场战役把"美苏争霸" 的斗争形式推向了"军团级别"的大对决,今后,他们之间的战斗都将是对其全国范围的经营管理、资源调配甚至是长远的"战争策略"的直接比拼。但是,这场气势恢宏的大战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重大的转折点。"美苏"大打价格战,殃及了五星、永乐等相对弱势的连锁业者以及无数其他类型的家电零售企业,令他们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更多的家电零售业者会因无法承受"美苏争霸"带来的冲击而倒闭, 同时,超级大国博弈中第三方势力也开始显现重要性,短期来看的合纵连横,长期来看的家电零售业的整合和集中都将进一步深化,而"美苏"并不一定是这个趋势的受益者。同时,"美苏"的南京战役把中国家电零售巨头"压榨供应商"的能力演绎到了极致。在家电制造厂商眼中,连锁业者们没有节制的扩张运动显然是一场浩劫的开始,在"美苏"不断开店又不断转移开店成本、惨烈对决却又拿供应商填坑的"借台唱戏"游戏中,很多家电厂商都嗅到了死亡的气息。于是,"美苏争霸"一方面令家电制造业饱受震荡,一方面也加速了全行业洗牌,拥有非常强势的品牌和市场地位.能够与国美.苏宁这些零售寡头平起平坐的制造业寡头很可能会产生。实际上,国美和苏宁都在遇到单位面积销售额和销售利润持续下滑的问题,这一方面说明了其扩张带来的单店运营能力薄弱,也说明了他们单一使用价格战武器带来的自我损害相当严重。这也使国美和苏宁必须把促销费、进场费等"其他业务利润"变成最重要利润来源(在两者净利润中所占比倒均超过100%),使他们能够把伤害部分地转移到供应商身上。但是这种做法带来的显然是一种不稳定的价值链条。一个企业很难"统治" 整个产业链条,更何况这种"统治"如果在保证自身利润率的同时,却降低了全行业的平均利润宰,那么这种统治恐怕就更难长久。对于国美和苏宁这两家中国家电零售产业的霸主来说,"南京战役"已经让他们把价格战用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在价格战这种破坏环境的"核武器"之外,寻找更"环保"的武器,同时调和产业内部矛盾去构造更和谐也更稳定的产业链条,已经成了他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4.
委托理财危机引发资金链告急,一次看似偶然的事件却包含着必然的逻辑,拷问着纳爱斯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45.
汤浦镇抢在“铜殇”到来之前确立了童装和铜加工并举的双轨机制,这为蒋光标等小企业主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退出路径,避免了破产和倒闭的厄运。  相似文献   
46.
王填进长沙     
今年9月底,距12月11日中国承诺向外资全面开放零售业还有不到3个月时间,王填带着他的"乡间超市"步步高到长沙和外资先打一个"热身赛"。 在此之前,王填四处奔波期望能够得到和外资公平较量的机会,今年3月,他在两会上提交的《商业大店法》,集中体现了一个民营商业企业主对外资冲击的深深忧虑。尽管现在的步步高,仍然据守着竞争并不激烈的湖南中小城镇。 两年的付出换来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管理条例》的出台,为了感谢王填,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历时半年的中国连锁业年度人物评选中,大部分国内零售业代表都给王填投了支持的一票,他由此上了"2004年中国连锁业年度人物"榜单。 王填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都默默无闻,尽管其在湖南已经实际发展成为连锁业的本土第一。但是,全球化的进程已经不能让王填忽略市场环境的急速变化,没有太多时间容许步步高像以前那样持续而自然地发展了,外资进攻湖南腹地的战役已经迫在眉睫,希望步步高已经做好准备了。  相似文献   
47.
在国内的C2C市场,三足鼎立的格局已经隐约在望。成立才半年多且完全免费的淘宝网让中国目前最大的C2C网站易趣网感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48.
成品油分销管理概述 1886年德国工程师卡尔·奔驰发明第一辆汽车以来,世界对石油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世界众多的战争、冲突、经济危机也是因石油而起。今天,汽车已经普及,成为大众消费品,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汽车,许多发达国家更是成为“车轮上的国家”。根据对世界石油储备的统计.以及世界能源学家对未来能源的预计,在未来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之内.在新的可替代能源出现以前,石油仍是最主要的能源。[第一段]  相似文献   
49.
强化制度的力量,把草莽时期的企业带入正规化、规范化的持续发展阶段,是纳爱斯势必要完成的任务。  相似文献   
50.
2004年,国家加强对钢铁、电解铝、水泥等行业投资过热的宏观调控,影响已远远超出了这几个行业,并正在改变很多企业的发展轨迹。 民营企业已成为公认的宏观调控“受害者”。有人说“受益者”当然是这些行业中的国资企业,但眼前的事实证明,这仅仅是一个不完全的视角。 就在深陷宏观调控旋涡中无法自拔的宁波建龙钢铁身边,台资的钢铁企业台塑华亚已经破土动工;在外币资金需求旺盛的昆山,国有银行由于无款可贷,正在让外资银行感到“生意出奇地好做”,甚至要加快提升其在华机构的量级。 政策有时候表现得非常抽象和难于描述。但是,通过对中国经济最活跃的江浙地区的局部管窥,通过关注部分相关企业的切身感受,不难发现,一个“民退外资进”的意外形势正在逐渐形成。这显然不是宏观调控的初衷。而这种局面很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对于宏观调控的“修正措施”出台。 “长期来看,宏观调控对台湾地区的钢铁业绝对是利好的信息。”——台湾“中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