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6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21篇
经济学   23篇
运输经济   3篇
贸易经济   7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4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我国的就业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1)城镇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下岗职工。2002年末,国有企业下岗未实现再就业的人员总数为410万,非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约200万。近几年下岗职工再就业率呈下降趋势,1999~2001年,分别为42%、36%和30%。(2)新增劳动力的就业。近  相似文献   
33.
1郾“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问题。全国共有7亿多劳动力,其中50%以上在农村。从1998年到现在,我国农民收入增长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所以要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把农民从农村转移出来,提高农村土地的收益水平。2郾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根据计算,除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外,2001年浙江省人均GDP最高,是贵州省的5倍。到2001年,东部12省市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从48%提高到66%,其余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则从52%下降到34%。我国尚有3000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3郾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应该引起足够…  相似文献   
34.
近1/4世纪以来,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未来5年到15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对外开放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毫无疑问,我国的和平发展将对现有的国际格局产生重大影响,面对的外部环境也将进一  相似文献   
35.
目前正在编制的“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是一个新的中长期规划。站在新的起点上,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务必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充分有效发挥我国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6.
<正> 近几年来,以搞活企业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遗憾的是,在这个改革过程中,产业的深层结构仍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调整,宏观经济效益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当前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瓶颈”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瓶颈”产业的存在不但是我国宏观经济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也是目前通货膨胀产生的直接动因之一。严峻的经济形势再一次将解决“瓶颈”产业的结构调整问题推到了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37.
38.
1.宏观经济总量政策的走向。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也就是双稳健。这种调整从2003年已经开始,现在更明确,从总量政策讲是一个从紧的政策趋势。体现在国债,规模可能下调,但不会取消。国债使用的方向是西部大开发、大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村、社会等领域的  相似文献   
39.
纵论房地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房地产业当前存在的问题是局部性的、结构性的去年我国的房地产价格上涨比较快,而且是逐季推高。一季度上涨7%,二季度上涨11.6%,三季度上涨13%,全年上涨14.4%。到今年一二月份,房地产价格还在上涨。可以肯定地说,目前中国的房地产价格上涨是不正常的,出现了供求失衡的状况。我个人感觉,问题主要还是结构性的,局部性的。所谓局部性  相似文献   
40.
城市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拉动力中国的城市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重大的变迁之一。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1998年的33.35%,在20年间,平均每年提高0.77个百分点。1998年到2004年,全国的总人口从12.47亿增加到了13亿,在此期间,城市的人口增加了多少呢?增加了1.2675亿,城市化率又从33.35%提高到41.8%。从1998年以后,中国的城市化进入到了加速化的时期。在此期间,城市人口年均增加2112万人,这在人类历史上,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了不起的巨大成就。最近这些年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重要原因有:第一,与工业化相互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