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3篇
财政金融   2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4篇
经济学   14篇
综合类   1篇
贸易经济   8篇
农业经济   6篇
经济概况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8 毫秒
21.
关于《劳动合同法》的争议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已正式实施,从总体上看,《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的时机是恰当的。一是近年来我国的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有了根本的转变。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行将结束,这为我们更好地  相似文献   
22.
23.
<正> 已持续一年之久的亚洲经济危机一波未平,第二波又风起浪涌。长期衰退的浓重阴影再一次笼罩在1998年初春曾现一角蓝天的亚细亚的上空。日元贬值作为新一波危机的“震源”,日元走势则倍受瞩目。对日元走势,人们众说纷纭,对亚洲金融前景的预测亦是各执一词。在纷繁复杂风云变幻的亚洲金融局势中,本文试图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思路,对日  相似文献   
24.
都阳 《国际金融》2011,(10):3-5
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经历了快速的人口转型。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国实现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减贫,中国经济也由此摆脱了贫困陷阱,成为中等收入国家。然而,在向发达国家迈进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或正在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人口因素所推动的变化是其中重要的方面。由  相似文献   
25.
26.
本文试图评论关于中国就业状况前景的重要争论,其主要结论是中国已做好充分准备应对前2个挑战,即创造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动员工人保持国际竞争力。然而,一个健康的、功能完善的劳动力市场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社会保险制度,以确保为公民提供足够的福利保护,中国目前在这两方面还需要努力。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本文阐述中国劳动力市场引人注目的快速发展,提高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和解决劳动力不足的事实。未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生产将在持续改善生活水平的同时,在保持国际竞争力方面也将起到重要作用。在中国建立功能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比较困难,而且诸多制度性和历史性因素也使得其更加复杂,但这些制度对于中国却是不可避免的挑战。  相似文献   
27.
蔡昉  都阳  高文书 《经济研究》2004,39(9):18-25,47
尽管通常的计算低估了中国的就业弹性 ,但调整后的弹性数值仍属偏低。为什么经济的增长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呢 ?首先 ,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自然失业是无能为力的 ;其次 ,在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节的周期性失业方面 ,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 ,进而导致反周期措施拉动就业的能力大为降低。因此 ,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加强职业培训体系建设、推动高就业产业发展 ,应成为经济政策的重点。  相似文献   
28.
本文利用贫困地区的农户调查资料估计了农户的农业生产函数,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估算了家庭成员的影子工资率和影子收入。由于贫困地区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本文以影子工资率和影子收入为基础对劳动供给函数进行了估计。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家庭决策与劳动供给决策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劳动供给具有家庭联合决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9.
中国制造业工资的地区趋同性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利用 1 995~ 2 0 0 2年中国制造业分细行业的分省时间序列资料 ,考察了地区间工资的趋同性。由于分细行业的资料可以更好地控制工资的行业差异 ,因而本研究能够准确地观察工资在地区间的趋同与差异。本文的研究表明 ,中国的改革促进了地区间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30.
曲玥  都阳 《改革与战略》2014,(10):90-94
文章结合汇总数据和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微观数据,全面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在面临工人工资上涨冲击时,其单位劳动力成本的变化。发现在2004年之前,总体上看劳动力生产率的提高化解了工资的上涨,单位劳动力成本始终下降。而在2004年后,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轨迹开始分化,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而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单位劳动力成本依然下降。因此,中国制造业未来的竞争优势需依靠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来带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