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6篇
  免费   108篇
  国内免费   33篇
财政金融   482篇
工业经济   248篇
计划管理   1112篇
经济学   714篇
综合类   449篇
运输经济   61篇
旅游经济   39篇
贸易经济   545篇
农业经济   238篇
经济概况   622篇
邮电经济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17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174篇
  2013年   270篇
  2012年   394篇
  2011年   497篇
  2010年   445篇
  2009年   327篇
  2008年   400篇
  2007年   271篇
  2006年   316篇
  2005年   277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尝试借鉴景观格局的研究思路,对农村居民点破碎化程度进行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合理进行土地整治提供辅助依据。[方法]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形状和分布特征,构建了乡镇尺度上的农村居民点综合破碎度评价模型,并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居民点整理模式的针对性建议。[结果]以沿海平原地区——山东日照为例的研究结果表明:(1)农村居民点破碎度综合指数(FCI)能够较好地反映沿海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异特征;沿海地区FCI大于内陆地区,形成了"阶梯状"的空间分布格局。(2)多元回归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探测出破碎度影响因素;研究区FCI的显著影响因素包括距海岸线的距离、距县城的距离、坡度、道路密度等。[结论]通过分析不同等级破碎度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开展土地整治、城乡协调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利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2.
基于主体功能定位的湖北省县域乡村性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立与主体功能区定位相协调的乡村发展类型与乡村政策,是促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方法]以湖北省县域为空间单元,构建乡村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划分县域的乡村发展类型。[结果](1)2016年湖北省县域乡村性指数相对较高,乡村性呈现出东低西高的空间分布格局。乡村发展类型可划分为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旅服务型和均衡发展型,分别占县域总数的25.29%、16.1%、10.71%和48.28%。(2)重点开发区的乡村类型以工业主导型和商旅服务型为主,乡村类型主要是城镇化和工业化带动,市场、资本推动力和农民的自主选择突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乡村类型均以农业主导型和均衡发展型为主,不同的是农产品主产区的农业自然和生产条件优越、农耕文化根植,农业政策扶植,乡村类型是由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类型受资源环境约束、经济基础及行政干预的推动。[结论]三大主体功能区下的乡村类型及驱动机制存在差异,并提出不同乡村振兴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2006—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方法]以京津冀城市群153个县区为例,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对土地经济密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因素进行探讨。[结果](1)2006—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县区和地市的土地经济密度及其发展速度在空间上均呈"东高西低,南高北低"格局,但随时间变化区域差异逐渐缩小;(2)Moran′s I指数由0.013 9上升至0.065 3,表明在空间上存在空间集聚状态,且随时间不断优化,区域一体化趋势逐渐增强;(3)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热点显著区集中于北京、天津等经济优势区,并向四周梯度扩散;(4)人均GDP、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等经济类因子对土地经济密度的解释力较大,且任意两因子交互后作用力优于单项因子作用力。[结论]可为京津冀城市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差别化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农业生产效率是衡量农业生产的重要标准,其生产效率测度结果对研究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皖北农耕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2017年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构建农业生产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引入虚拟决策单元,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从自评和他评的角度对2017年皖北各县级单元的农业经济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并基于结果的迥异进行效率、冗余及空间分异的分析。[结果]皖北地区农业生产整体效率较低,呈现出粗放式的农业生产模式; 各种投入要素配置不尽合理,皆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冗余,整体上看塑料薄膜冗余最高、化肥施用的冗余最低; 空间分异显著,南北表现为由北向南逐渐降低的“S”型趋势、东西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扁平状“v”型空间分异特征。[结论]粗放式的农业生产导致了皖北农业生产效率整体较低,应完善生产要素配置,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皖北地区农业整体性协调发展,提升地区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05.
为及时了解2020年辽宁地区玉米的质量状况,为中央储备玉米收购提供科学依据,对新收获稻谷质量情况进行监测。本次监测采取田间取样为主,庭院取样为辅的方法进行,共监测沈阳、鞍山、抚顺、丹东、锦州、营口、辽阳和盘锦8个稻谷主产县地区。共采集样品234份,代表数量20.11万t。按照粳稻谷国家标准方法进行检测,主要检测出糙率、整精米率、黄粒米、垩白粒率等主要的质量和脂肪酸值品质指标,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2020年辽宁地区粳稻谷产量高于2019年,质量略低于2019年,其中3等及以上等级粳稻谷占比为95.35%,较2019年降低2.85%,垩白粒高于2019年。  相似文献   
106.
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布局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该文对国内外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布局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别对土地利用规划布局的理论体系、土地利用规划布局的模式、方法进行了分析,进而阐述了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布局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以复杂性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指导的复杂空间决策方法,为土地利用空间决策开辟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7.
中国农业种植结构及演化的空间分布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利用区位商的概念研究了17种农作物大类的空间分布和各地农业种植结构的演化,从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两方面解析了中国农业种植结构分布和变化的原因和动力。得出的主要结论为中国农业种植结构的空间分布主要是由自然条件决定的,而其分布的变化则主要是经济行为的结果;劳动力密集型的种植比重同人均土地资源的数量呈负相关,土地密集型的种植比重同人均土地资源的数量呈正相关;城镇化和人口发展决定了蔬菜生产的分布和变化,城镇化还影响着各地的复种指数的变化。提出政府应加强对各种农产品市场的状况分析和信息服务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8.
梁上坤  崔怀谷  袁淳 《财经研究》2021,47(7):124-138
文章以沪深300指数2007年6月至2018年6月23次调整的成份股和同期公布的备选股为研究样本,考察了成份股调整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1)与备选股相比,成份股调整后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没有受到显著影响,而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则显著下降;(2)区分真实盈余管理的不同类型,成份股调整主要通过异常现金流降低了真实盈余管理水平;(3)在持续时间方面,成份股调整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在调入指数三年之后依然存在;(4)成份股调整降低真实盈余管理的作用在独立董事比例低和非国有企业样本中更加显著。上述结果表明,成份股调整的"监督效应"降低了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且在其他监督渠道较弱的情况下更加显著。文章丰富了成份股调整经济后果和盈余管理影响因素的研究,并有助于监管者和投资者认识股票指数调整对公司行为和会计信息的现实影响,以监管和防范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109.
析英国、美国和澳大利亚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和评价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引用大量国外最新绩效审计案例,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析英、美、澳三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内容和评价标准,以期对我国深入开展绩效审计和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审计评价标准体系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0.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经验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最新的随机游走滤波分析方法对中国1952~2003年间的13个宏观经济总量的波动特征、共动性和因果关系进行了经验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总产出的周期长度在改革开放之后呈现出延长且波动幅度下降的趋势,而且总产出的波动主要受到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出波动的影响,长期以来第一产业发展对总产出的制约在改革开放之后消失了,结果还显示要素投入在中国经济增长中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体来说,中国经济周期在改革开放以后呈现出更加明显的一般性周期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