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12篇
财政金融   85篇
计划管理   21篇
经济学   50篇
综合类   2篇
贸易经济   3篇
经济概况   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人们希望房价进一步下跌,但经济发展的逻辑就是这样严酷。作为中国以城镇化为特征的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房地产产业来说,这个产业所受到的损害将会导致整个经济受害,最终是大家都受损害。  相似文献   
42.
美国即将卸任的财长保尔森近日抛出了“这次危机部分缘于新兴市场国家的兴起对全球金融体系的重构”的观点。这样的嫁祸于人似乎太露骨了。  相似文献   
43.
资本投入测量综述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资本投入测量是经济学的一个难题,但很多经济问题(如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都需要测量资本投入.该文首先介绍了有关资本投入测量的理论,包括资本存量估计、资本租赁价格估计以及不同类型资本投入的加总;在资本理论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已有资本投入测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讨论了目前国际上资本投入测量研究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44.
扩大就业的部门优先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就业出现了滞后,针对这种现象,文章从部门的就业增加值弹性、投入产出、成本利税率、投资方向分析了扩大就业的部门优先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45.
中美两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告了根据 Jorgenson 方法所做的中国与美国的制造业分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国际比较,以及中国制造业1985—1994年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比较发现,就资本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来说,中美之间的差距相对比较小,而就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来说,中美之间的差距相当大。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大约是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17.67倍,但是美国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大约是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5倍。而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在1986—1994年间的平均增长实际有0.67%的减退。  相似文献   
46.
Logistic违约率模型的最优样本配比与分界点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Logistic模型是研究违约率的主流方法之一,但目前的研究未能对最优样本配比与分界点这两个基本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文章就此展开研究,设计了15种典型的样本配比临界点的情景,通过实证比较的方法得出1:3的样本配比与0.647的临界点比较适合我国的情况.而常用的1:1的样本配比可能并不适用.  相似文献   
47.
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1980-1999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是测算中国制造业1980-1999年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动趋势,研究的重点是对工业和制造业就业人数、产出构成的时间序列的概念、覆盖范围和一致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将构建调查后的1980-1999年共15个制造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时间序列,无论是在投入方面、产出方面,还是在时间堆中,这些时间序列在概念和覆盖范围方面都是一致的.研究显示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在90年代展示了令人瞩目的加速.中美劳动生产率的追赶进程已经开始.  相似文献   
48.
本文从商业银行的角度,阐述了一种贷款组合管理模型,并将期权理论运用于参数估计。该模型的主要优点在于其更多地依赖于市场信息,而不是以往的历史数据,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9.
以单位劳动成本为基础的实际有效汇率是国际上普遍认为相对较好的国际竞争力指标之一 ,尤其适用于以制成品出口为主的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但中国目前缺少对这一指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对该指标的概念、特点和应用情况进行了分析 ,并探讨了在我国应用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0.
第三产业比重增加是一个历史趋势,中国也必然走这条路。而第三产业的不同产业部门的特征不同,与宏观经济的关系和对其的影响也不同,但许多产业部门属于人力资本密集型产业,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