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80篇
工业经济   2篇
计划管理   26篇
经济学   51篇
综合类   24篇
贸易经济   18篇
农业经济   8篇
经济概况   2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中国国债市场发展中的公共风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虽然中国国债市场的发展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日益增大的风险问题也不容忽视。这种风险最终将表现为财政支付困难所引发的政府职能失效的公共风险。公共风险是一种宏观的、整体的风险,它的爆发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国债市场发展中的公共风险是由制度安排不当造成的。控制和化解国债市场发展中的公共风险,必须对现行的国债制度作出新的安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突破部门限制,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考虑国债市场的发展,增强市场的整体的计划性;(2)发行主体应扩展到省市一级;(3)增加国债品种;(4)加快市场化进程,增强国债市场的政策支撑功能;(5)加强预算管理,完善投资决策体制。  相似文献   
52.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这一局面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新冠疫情蔓延、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走向终结以及“三重压力”加剧等因素汇聚叠加的结果。应努力增加“稳住”的确定性因素,以应对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具体来说,应通过“稳就业、稳收入”来构建民生的确定性,通过数字经济来提升我国未来发展的确定性,并通过增强政策弹性、开展政策风险评估以及加大部门间协调联动来避免公共政策的“合成谬误”“分解谬误”,从而稳住经济大盘、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大确定性。  相似文献   
53.
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由多层次、多类型的监督构建而成,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监督是一种分工和协同的关系,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自行其是.其中,财会监督处于基础性地位,为其他监督提供不可或缺的支撑.任何监督都是为防范风险而构设的,财会监督也是如此.会计造假、财务舞弊、预算松软,都是财会监督不力的表现,这不仅会导致经济金融风险,还会引发廉政风险.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今社会,财会监督是对冲公共风险,构建经济社会发展确定性的基石.改进和加强财会监督,是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提升国家风险管控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54.
在全国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改革已经开始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更深、更广阔的方面,涉及到社会领域体制改革、包括文化教育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领域等等,进入全面、整体推进阶段”;4月17日,国务院出台《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制定了本年度体制改革工作的重点;5天之后,4月23日,停开若干年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深圳举行;6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通过浦东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作为全国综合改革的首个试点,标志着国家综合改革序幕拉开,体制创新全面推进。7月12日,“中国高层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召开。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论坛所做的《新的攻坚阶段的改革任务》的主题发言中提出,攻坚阶段主要推进六方面的改革要点:一是把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作为重中之重,二是继续坚持和完善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三是发展现代市场体系,四是健全宏观调控体系,五是深化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六是继续扩大开放。政府改革既联接经济体制改革,又联接社会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因此,在攻坚阶段中,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被放在了最突出的位置。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重点是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种种迹象显示,进入2005年以来,中国改革在经历了25年的迂回曲折之后,逐步开始接近改革的内核,继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启改革历史进程之后,改革战鼓再度隆隆擂起。那么,改革攻坚阶段的改革方法、思路是否也应该有所改革?本期专题策划的一组文章中,专家们各抒己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个别文章中的措辞和举例可能略显粗砺,但并无冒犯某个部门或个人的恶意。  相似文献   
55.
中国:经济运行变化引致的财政风险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一定的体制框架下,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可能要求政府介入,从而引致财政风险。本文分析了国有企业、金融业、基础教育、社会就业、收入分配和环境保护等六大领域对未来财政支出责任的影响,认为经济运行变化引致的财政风险呈不断扩大之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6.
非税收入作为一种财政收入形式,经历了预算外资金到非税收入、从“三乱”到非税收入管理规范化的历史演变.现代社会政府的双主体性和市场条件下的公共风险性决定了非税收入存在的必要性.非税收入的产生与公共产权密切相关,其管理需遵循法定主义、统一管理、风险最小化等原则.对于非税收入比重是否越低越好的问题,可以从价值判断和实证判断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结果表明非税收入和税收收入作为财政收入的两种不同形式,其职能作用不同,不能相互替代.  相似文献   
57.
从"三个3000亿"的社会议题到"预算公开透明"的政策论题,"三公"经费问题已成今年各地"两会"必谈,甚至是必须有所突破的话题。北京"两会"上,"三公"经费预算首次纳入预算报告,北京市2012年的"三公"预算较2011年减少2000万。深圳"两会"明确提出,将适时向社会公开市级政府部门"三公"经费的2012年预算和2011年决算情况。浙江"两会"上,69个省级预算单位部门的部门预算都要提交"受审"。经费要压缩,数目要公开,"三公"经费改革将进一步科学化、透明化。然而,"三公"经费的改革,是不是钱花得越少越好?多少才算"合理"?  相似文献   
58.
当前经济体制改革要从新的起点出发,进行适应性改革,以使我国市场经济变得更成熟、更健康和更有质量.改革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新的条件下,经济体制改革也应当转换视角.其一,进一步推进市场化,要从以"自由竞争"为中心转向以"平等竞争"为中心;其二,在劳资关系上,要从偏重资本转到关注劳动者权益;其三,正确处理好城乡关系,要从注重"要素流动"转变为注重"人口流动";其四,国民经济治理,要从偏重"宏观调控"到注重"宏观管理".  相似文献   
59.
中国的流动性过剩:货币多了,还是资金多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尚希 《中国金融》2007,(14):24-25
对于当前热议中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像是雾里看花,越来越来朦胧。尽管观点很多,可谓众说纷纭,但有一个基本的问题至今未能达成共识,那就是:流动性过剩,究竟是货币供应过多,还是资金的相对过剩,或是两者的混合?这个问题十分关键,若是误判,就好比给病人看病,把肠炎说成是胃炎,下错了药,那就不但不能治病,反而会加剧病情,自然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与其忙着寻找对策,开处方,还不如冷静分析一下病情,找准病因,然后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