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77篇
工业经济   6篇
计划管理   44篇
经济学   26篇
综合类   12篇
运输经济   1篇
贸易经济   23篇
农业经济   11篇
经济概况   25篇
信息产业经济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陈莎  蒋莉莉  周立 《银行家》2012,(8):108-111
"金融排斥"是农村金融领域的一个常用概念,指的是一部分人由于各种原因被排斥在金融机构服务之外,无法获得如存款、贷款这样的基本金融服务。"金融排斥"通常分为六个维度:地理排斥、价格排斥、条件排斥、营销排斥、评估排斥和自我排斥。其中,地理排斥指的是金融机构的地理可及性问题,一些偏远落后地区设置的金融机构网点很少,人们到达金融机构网点十分不便。在中国农村地区,地理排斥仍然占有最基础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92.
由生存经济看农村高利贷的表达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周立 《财贸经济》2006,(4):64-69
本来是一个纯经济现象的高利贷问题,在文化与政治因素介入后,变成了一个复杂的意识形态问题.文化和政治对高利贷的"表达",深刻地影响了高利贷发展的"实践".明清以来的经验显示,高利贷本是一种生存借贷,置农村生存经济状态于不顾的单方面打击高利贷活动,不仅不能根除高利贷产生的土壤,反而加剧了高利贷的风险溢价,降低了小农的信贷可得性,恶化了小农的信贷状况.实际上,小农在借贷活动中,关心的主要是信贷可得性和利息额问题,而不是通常认为的利息率问题.对高利贷问题的不适当"表达",不利于农村融资问题的解决.让农民走出生存经济状况,才能根除高利贷产生的土壤.在仍处于发展中的小农经济状态时,不应将小农的生产借贷也推向生存借贷市场,加大农户的借贷成本,使得正常的生产性投资也难以进行,政策重点在于扶持农村的生产性借贷,千方百计地扩大小农的信贷可得性,并充分利用传统民间金融手段,而不是一味打击所谓的"高利贷".  相似文献   
93.
94.
周立 《世界经济研究》1991,(5):43-45,69
目前,美国新的金融改革正紧锣密鼓,引人瞩目。今年2月5日,美国财政部向国会递交了一份改革提案(以下简称“2·5”提案)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取消1927年通过的《麦克菲尔登法》,以彻底实现银行的全国性经营。第二,废除1933年通过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中的有关条款,拆除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业务壁垒。第三,修改1956年的《银行控股公司法》中的有关条款,允许银行公司及多种经营,并可拥有和吞并非金属机构。第四,限制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银行存款的承保规模,并且将保费率和计算方法由现行的统一比率,改为根据银行资本状况和风险程度而实行差别费率。第五,简化政府对银行业的管制体系,将现有四大管制机构减少为二家。此项提案如能在国会通过,这将是继80年代初的金融改革后又一重大发展。美国为什么要对上述几项法规如此大动干戈?可从下面与此相关的历史和现实背景的分析中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95.
信用证与进口贸易风险的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立 《上海金融》1995,(8):36-37
  相似文献   
96.
渐进转轨、国家能力与金融功能财政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周立 《财经研究》2005,31(2):26-37
渐进改革过程中,中国政府面临许多挑战,需要保持并强化国家能力.为了弥补分权化改革中国家财政能力下降的不足,中国政府加强了对金融业的控制,促使其行使财政职能.这体现为:在动员资源过程中,金融业替代税收收入功能;在资源配置过程中,金融业替代财政支出功能.由此,导致了金融资源被异化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金融业被异化为"第二财政".作为"第二财政"的金融业,发挥着提供铸币收入、平衡预算赤字、替代财政投资、平衡地区差距、替代财政补贴等多项财政功能.这种替代既有逻辑上的必然性--渐进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有其现实上的不合理性--财政功能和金融功能的错位.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主导下的金融改革,造成了这一错位,只有进行金融制度建设,赋权于财政,还权于金融,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公共财政制度,发展起健康的市场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97.
以信息化推动城市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也是决定世界各国城市未来命运的重要因素。信息化趋势将使城市的功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为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城市病”提供了历史性的契机,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在21世纪,我国城市发展要有新的思路,即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推动城市的加速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城市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98.
中小金融机构正从在金融风险的火山口上,面临着生存和的双重困境,这种困境是由市场准入的先天不足,后天管理的不力以及现有风险处理措施的不当造成的。破除中小金融机构困不能仅从中小金融机构本身着手,要有一整套防范化解危机的思路。这一思路从重建信用基础和法制基础的市场环境入手,直至果断处理目前问题金融机构以解燃眉之急为止。通过破除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困境,才能存破除其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99.
壮心不已     
如把漫画中的两个人的头部盖住,还以为是两个小伙子在掰腕子较量。两个老顽童不减当年志趣,竟被画家抓住这一刹那的瞬间,多么传神,多么有力,多么乐观,给人以力量,给人  相似文献   
100.
中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逻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78年以来,中国的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形成并演化。其形成与演化的逻辑,与政府主导的基本体制背景和资金由缺转余的基本经济背景有关。1996年之前,资金的短缺,使得政府的金融控制,主要着力于动员资本。面向农村的金融机构,主要扮演着储蓄动员机器的角色,以获取城市和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短缺要素——资本。国家工业化和地方政府间的经济竞争,推动了金融分割以及正式、非正式农村金融体系水平竞争格局的形成。行政抽取机制的存在,使得"资金离农"和"机构离农"成为必然。1996年后,资金供求形势逆转,由短缺走向过剩,出现了流动性过剩与流动性悖论,使得各种类型意图支农的政策安排相继出现,一个垂直合作的农村金融体系正在形成。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在农村的伸展,凸显了城乡间、工农间产业利润率的巨大差异,农村经济的固有特征,也不利于其留住和利用资金。相对于城市,农村发展的外部环境反而在趋于恶化。由此,金融机构的政策响应,往往是以"口号支农",代替了"行动支农"。认识市场逻辑的存在,有利于认识农村融资难题的形成;跳出市场逻辑,才有可能考虑从农村金融、农村发展的外部制约因素着手,真正缓解农村的金融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