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3篇
计划管理   9篇
经济学   19篇
综合类   2篇
贸易经济   7篇
农业经济   6篇
经济概况   1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以江苏省13个地市的1072家民营企业为样本,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影响民营经济政策满意度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除企业特征对民营经济政策满意度的影响难以测度外,市场准入公开程度、“玻璃门”现象是否严重、融资困难程度、税收政策是否公平等因素均不同程度地影响民营经济政策的满意度,且当下民营企业最关心的依然还是融资和市场准入问题。因此,彻底打破“玻璃门”,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地缓解融资困难,是从源头上根本改变民营经济生存环境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52.
农村土地流转的障碍与市场化流转机制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动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概括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然后从政府和社区行为的角度,对流转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新的解释,提出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市场化流转机制。文章分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主要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市场化流转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3.
一、政府行为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低效率 积极推动和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4.
2001年6月15~16日,江苏省社会科学院、苏州市政府研究室、苏州市乡镇企业管理局、吴江市人民政府联合召开了《新世纪苏南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研讨会》,来自江苏省社会科学院、高等院校、省市党政部门的40多位理论工作和实际工作,就苏南模式的有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而理性的讨论,多数与会认为,  相似文献   
55.
苏南乡镇企业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推动了企业体制的全面创新,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企业资本股份化,企业经营自主化,资源配置市场化,政企关系规范化,并以此为动力推动了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这场变革使传统的“苏南模式”脱胎换骨,使苏南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区域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使苏南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本以张家港市塘桥镇为案例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56.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反贫困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贫困农户内生动力不足,扶贫投资的效率在下降。培育贫困农户的内生动力成为取得反贫困成功的关键。内生动力不足是贫困农户能力不足和面临各种风险时的必然反应。要提高贫困农户的内生动力,就需要在反贫困中推动参与式扶贫、完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以提高农户的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57.
乡镇企业资金的高速增长及效益下滑——江苏省苏州市乡镇企业的实证分析徐志明张建良苏州乡镇企业起步于60—70年代,但真正发展是在80年代以后,本文主要利用1980—1994年苏州市乡镇企业(这里指乡村两级集体企业,下同)的财务报表资料,运用实证手法,描...  相似文献   
58.
59.
政策在江苏私营个体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与其它所有制经济相比,私营个体经济在市场准入、融资环境、政府的管理与服务等方面仍处于不利地位。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政策的作用将会有所减弱。但政府在保障私营个体经济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等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而这一切又有赖于政府的职能转换。  相似文献   
60.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集群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市场集群都能够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市场集群也面临多种风险,主要有封闭自守风险、过度竞争风险、"柠檬市场"风险、路径依赖风险。文章最后从加强市场集群的开放性、健全市场体系和社会信用机制、培育促进市场集群创新的区域文化、发挥政府作用等方面提出了规避市场集群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