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3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4篇
综合类   16篇
贸易经济   9篇
农业经济   49篇
经济概况   4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建立以国家创新体系为主干的全国创新网络,理所当然地成为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之一。创新网络的基点则全在于高新科学技术较大规模的产业化、市场化。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又与创业投资(国际上通行的称谓是风险投资)规模的适应性发展直接关联。本文试就专司创业投资的创投基金的作用、特点及其融资体系作一的探讨。  相似文献   
42.
43.
一、制度创新、重构国有粮食企业微观经营基础 (一)发挥传统优势、营造粮食产业化经营桥头堡。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应当利用网点设施、库场、码头等传统优势,对适销对路、市场看好的粮食品种,包括优质小杂粮、小杂豆,实行订单收购。并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中筛选出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叫得响的品种,对其进行重点收购,与农技部门合作搞好种籽的提纯复壮工作。  相似文献   
44.
45.
国有粮食部门发展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当务之急是,应当着力打造订单粮食经营体系,包括构建粮食产业化经营微观基础,培育龙头企业;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风险规避机制;结合粮食储备,导入金融机制,搞好订单粮食生产;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推进订单粮食国际化营销以及强化政府导向与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46.
作为粮食流通新体制而言,新就新在应当以市场经济为主干,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粮食资源的基本手段,从而有别于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为主干,以计划分配为主要手段配置粮食资源的传统体制。由此可见,新与旧是相对而言的。传统体制通过改革而演变为新体制,新体制脱胎于传统体制,二者既有本质区别,又在客观上具有内在联系。这就决定了粮食流通新体制,同样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样具有一个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从现在到本世纪末,粮食流通新体制还处于形成时期。在这一阶段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必然会孕育出粮食流通新体制的雏形。由于它既是崭新的,又是初生的,因而也就必然会带有过渡性的特征,从而具有相应的过渡性质。本文拟就粮食流通新体制的内涵作一初步的探讨,并给出其初始阶段的基本形态和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7.
金融作为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基本经济杠杆之一,对保障粮食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是建立健全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促进粮食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一、政策性金融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目标,既要保障粮农应有的经济收益,并使之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逐年有所提高,也要保障城镇居民和其他商品粮消费者的权益。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出于安定民生的需要,对粮食购销价格实施的调控,其实质是限制价值规律作用的程度与范围。但限制客观经济规…  相似文献   
48.
建立健全食油安全保障体系及其运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立足国内统筹食油生产发展战略 (一)牢固树立粮油并重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认为粮少要出问题,油少无所谓的倾向导致油料生产节节滑坡,食用油料油脂供给愈来愈依赖于国际市场.据统计,2006年我国进口食油(包括进口油料折油)1226万吨,接近当年全国食用油脂总供给量的57%.2007年进口大豆更多达3100万吨,同比增加9%以上,进口食油838万吨,同比增加25%以上.  相似文献   
49.
50.
由于粮食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殊重要性,决定了"一粮载百价"的客观规律性。因此政府对粮食市场的调控目标主要是保持市场粮价的相对稳定,避免过多、过大的价格波动。这一调控目标不仅符合广大城乡商品粮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也完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为了进一步改善粮食市场宏观调控,应当抓紧组建以国有中心粮店为核心的粮食零售市场服务网络,由实行连锁经营的国有中心粮店在粮食零售市场上发挥"压台"效应,维护民生安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