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经济学   2篇
运输经济   3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1.
基于总出行时间最少的城市轨道交通站问距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车站站间距规划和设计是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内容。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角度分析了把总出行时间最少作为目标函数的必要性,得出了基于总出行时间最少的最优站间距的计算方法,研究了各个因素变化对站间距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为实际工作中站间距的合理确定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为准确分析车站中时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从组成上对中时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将车站中转车按照出发方向(或编组去向)划分中转子集,计算各子集对车站中时的贡献,并得出各子集对中时变动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向。通过实例计算说明组成分析法针对性强,可以辅助车站决策者提出压缩中时的有效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3.
旅客留剩率和列车上座率是反映服务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对确定性客流条件下和不确定性客流条件下的旅客留剩率和列车上座率,研究其基本原理和数量关系,并通过算例分析说明大客流对同时降低旅客留剩率和提高列车上座率是有利的;预期的旅客留剩率不大于某一较小值的概率越大,其与列车上座率的矛盾就越突出。研究旅客留剩率与列车上座率的关系,可以为合理制定列车开行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动车组运用问题的研究中,普遍认为不固定区段运用是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运用方式,运用方式的改变必将引起评价指标的改变。为此结合动车组不固定区段运用方式,对动车组运用效率的部分评价指标进行改进,同时给出指标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5.
驼峰解体能力影响因素与时间标准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组站驼峰解体能力的影响因素繁多而复杂,主要有车场类型、调车设备和线路、运输组织方式等,同时列车解体、整场、解送禁溜车、取送及转场、驼峰间隔、妨碍等单项作业时间标准也是驼峰解体能力的直接影响因素。利用开发的技术站能力信息系统,可以准确得出符合车站实际的各项时间标准,为编组站的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工业站到发线通过能力查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利用率法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的基础上,结合宝山钢铁公司普通铁路运输系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按股道别汇总、分析计算数据的计算到发线通过能力的新方法。该方法克服了传统计算方法存在的问题,为工业站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货车集结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站的货车集结参数与每个去向的货车集结参数不等,这一现象说明货车集结参数的计算方式存在一些不合理性。经过分析推理,提出新的计算公式,并用集结参数的物理意义验证其正确性。将该公式应用于六盘水南站,说明其实际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客运专线动车组列车重联运行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客运专线的通过能力,基于动车组列车采用重联运行的特性,在分析国内外动车组列车运用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动车组列车重联运行的研究对象和扩能效果,研究动车组列车重联运行的适用条件,指出动车组列车重联运行需具备一定的到发线、作业时间、信号显示等条件,并在一定的安全保障措施下进行.  相似文献   
19.
在国企改革脱困的目标实现中,解决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它将直接关系到国企改革的进展,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负增效和再就业工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随着企业改革深化,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人员流动和职工下岗是难以避免的。”从目前情况看,下岗和再就业工作的形势还是较严峻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国原有的用人制度大量的隐弊性失业问题,在经济转轨时期矛盾尖锐化,造成了失业。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  相似文献   
20.
合理确定取送车作业次数有利于减少货车在站停留时间和相关的运营支出。通过对取送车作业过程和货物作业车在站停留时间的分析,以及对货物装卸时间进行合理调整,对一昼夜取送车最佳次数的确定进行改进,从而在原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最佳取送次数的公式做相应修改,通过实例说明改进后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