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2篇
经济学   3篇
贸易经济   1篇
农业经济   6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波兰农业地理学家J.克斯特洛维奇教授(J.Kostrowicki)依据国际地理联合会农业类型学委员会判定的原则和方法,先后进行了波兰、欧洲、世界三个不同地域等级的农业类型划分,并从中归纳出适用范围较广的农业类型分类法。 克氏认为,农业类型属于农业生产类型,它的本质是农业生产内部条件和特征,而外部环境只起影响作用,克氏分类法侧重于选择各类农业生产要素作为分类指标,而不以环境因素作为分类标志。  相似文献   
42.
[目的]马铃薯增产空间分异和贡献因素的研究对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和保障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方法]运用对数平均迪式指数法(LMDI),以2005年和2015年我国省级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为基础,对其增产格局和增产贡献因素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1)2005—2015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总体态势表现为在波动中上升,前6位的省区贡献了增产量的7803%,西南混作区和北方一季区是我国马铃薯增产主要区域。(2)从增产增幅来看,低于全国平均增速的滞后增产类型和高于全国平均增速的超速增产类型的省域单元最多,分别占到44%和32%,超速增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部,西北一季区和云贵一二混作区马铃薯种植地位不断上升。(3)增产的21个省区中,有11个单产增加贡献较大, 10个面积增加贡献较大。单产增加对增产贡献极显著的省为山东、辽宁、黑龙江、湖南、福建和贵州6省,面积增加对产量增加贡献极显著的地区主要有青海、云南、甘肃、湖北、宁夏和四川等地。[结论]对于主要依靠面积增加来提高产量的地区,应合理配置轮作作物,增大科技投入,推广优良品种更新,挖掘耕地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43.
目的 研究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的时空分异规律,探究影响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的主导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的真实空间交互效应,以期为新时期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文章基于2000—2018年长江经济带市级面板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时空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结果 (1)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呈波动增加的态势,对全国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不断下降,各省份粮食生产状况差异较大;(2)粮食高产市域数量增加,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北偏移,生产空间分布呈西南—东北趋势,整体呈收缩集聚态势;(3)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存在显著的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从直接效应来看,土地规模、化肥投入、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结构调整对当地粮食生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劳动力规模和人均GDP水平对当地粮食生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非农就业机会和非农产业地位对当地粮食生产的影响不显著;从间接效应来看,土地规模、劳动力规模和人均GDP水平具有溢出效应,对相邻地区粮食生产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他因素的溢出效应不显著。结论 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空间集聚日趋明显,要继续加强高产集聚区域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提高高产集聚区域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也要适当引导其他区域积极发展粮食生产,防止“去粮化”现象发生。同时,各区域要发挥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要素互补,并基于市场机制来调节长江经济带粮食供给与需求,以实现区域内粮食供需均衡。  相似文献   
44.
我国农村经济运行效率及其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效率法则”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核心,本文以总要素生产率指标TFP为主,对8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效率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进行了科学测度,分析了农村经济效率的地域空间差异及其形成原因,并探讨了提高农村经济效率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45.
我国桑蚕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桑蚕生产面积、生产产量和区域布局发生了明显变化.该文从我国桑蚕生产现状出发,归纳总结了桑蚕产业的发展优势条件包括地理的、经济的和技术上的,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6.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对乡村振兴的规律性问题、规划落地问题进行综合系统探究,对有序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基于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现状和学术研究前沿,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角系统探讨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发展目标及实现路径。[结果]目前,我国乡村振兴理论准备不足,概念、标准、动力等尚不明晰;乡村振兴路径谋划不足,地区功能定位、主导产业配置、发展模式趋同;县域镇域村域的乡村振兴系统规划不足,存在对上位或其他地区规划文件的简单模仿;乡村振兴示范区推广价值不足,"锦上添花"式布局建设较为普遍;乡村振兴制度保障不足,人、地、资本等资源要素潜能亟待激活释放。[结论]乡村振兴是魅力上与城市无差距的等值发展状态,动力是城市田园化和乡村城镇化"双轮"驱动,突破口是"两园一体",标准是"六大魅力指数"全面提升;科学确立乡村振兴优先序,优化城乡布局结构;坚持规划先行、规划引领,系统谋划乡村振兴落地方案;分区分类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区,探索可借鉴的经验与模式;创新体制机制,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47.
中国马铃薯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基于我国马铃薯总产高、单产低的现状,在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战略背景下,优化马铃薯生产布局和马铃薯生产资源配置,提高马铃薯生产效率。[方法]文章对全国范围内马铃薯生产区域的比较优势进行研究。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2006~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的方法,从效率优势、规模优势和综合优势3个方面对我国各主产省份的马铃薯进行生产优势差异分析。[结果]效率比较优势方面:相比全国平均水平,甘肃、黑龙江、辽宁、青海、新疆、云南、四川、重庆、西藏、江西、福建和广东有明显优势;规模比较优势方面:相比全国平均水平,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宁夏、青海、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福建有明显优势;综合比较优势方面:相比全国平均水平,甘肃、内蒙古、陕西、宁夏、青海、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福建有明显优势。最后,从自然因素、科技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马铃薯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差异的原因。[结论]提出通过调整马铃薯种植区域分布、完善马铃薯市场体制、加大新品种和技术推广力度等建议来提高马铃薯生产区域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48.
[目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英国是较早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在区域农业开发、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等方面历史较早、积累经验较多、政策的制定比较成功,这些工作方法和政策思路对我国促进农业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借鉴意义。[方法]文章回顾了英国农业发展政策和城乡关系演变历程,较为系统地总结英国现代农业特点及其区域不平衡性基础上,评述英国促进农村与农业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做法。[结果](1)设立专项资金,加强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2)中央政府放权,赋予地方更多自主权;(3)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4)鼓励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竞争力;(5)促进乡村旅游,提升农村地区吸引力;(6)重视绿色发展,提高农业可持续能力;(7)注重农民职业培训,吸引更多年轻人从事农业;(8)加强对区域特色农业产业扶持,增强农业竞争力。[结论]提出促进我国农业农村区域协调发展的8条政策建议:坚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强农业发展宏观调控,多措并举消除地区贫困,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加强农民职业培训,加强精准综合管理,适时调整中英农业合作战略。  相似文献   
49.
[目的]马铃薯生产是整个产业链的中枢环节,产量的波动对马铃薯产业上下游均有直接影响,对我国马铃薯产量时间序列和时空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我国马铃薯产量波动规律和时空主导因素,有利于指导我国马铃薯产业平稳发展。[方法]文章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模型(EMD)对1982—2018年我国马铃薯总产、单产和面积变化以及不同区域马铃薯产量变化进行分解,对不同时序数据分解后长短周期分量进行波动一致性分析,确定我国马铃薯产量长短周期变化时空主导因子。[结果](1) 1982年以来,我国马铃薯总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长短波动周期约分别为7年和4年,我国马铃薯生产按时间序列可分为低位缓增期、快速突破期、阶段顶部期、平稳上升期和高位稳定期5个阶段。(2)在时间尺度上,我国马铃薯单产是总产量短周期波动的主控因子,单产和面积分别是1982—2003年和2004—2018年马铃薯产量长周期波动的主控因子。(3)空间尺度而言,北方一作区是我国马铃薯长短周期波动的共同主控区域,西南混作区和中原二作区分别是我国马铃薯长、短周期波动的主控区域。(4)根据我国马铃薯产量分解后分量图形可以预测,在短周期下我国马铃薯产量即将进入下降通道,应该提前做好我国马铃薯总产量下降的战略准备工作,并且通过对短周期波动主控区合理引导种植,避免我国马铃薯总产量短期内出现较大幅度波动。[结论]我国马铃薯总产量主要存在长短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波动,单产和面积对总产量长短周期波动的主导作用不同,北方一作区对总产量长短周期波动均具有主导作用,西南混作区在2008年以前对总产量长周期波动的主导作用明显,而中原二作区是总产量短周期波动的主控区域。  相似文献   
50.
[目的]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新时期,农业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须向高质量阶段迈进。从理论层面和操作层面对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问题进行综合系统探究,对推进新时期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基于当前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现状和学术研究前沿,从绿色发展的视角系统探讨新时期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结果](1)长江经济带农业发展呈现出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农业经济总量双增、农业比重持续下降、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活跃、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农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等特征。(2)长江经济带农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着粮食供需形势严峻、区域发展不均衡、资源约束趋紧、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生态系统脆弱且退化明显、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布广等问题。[结论]新时期,长江经济带要从巩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严格保护水土资源、综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养护修复生态系统、推进产业精准扶贫等6个方面着手,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