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财政金融   1篇
计划管理   1篇
经济学   12篇
综合类   8篇
贸易经济   11篇
农业经济   1篇
经济概况   4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合作创新如何改善财务绩效是企业创新的动力源泉。文章研究合作创新对财务绩效的作用机制,并以2000-2014年江苏省大型工业企业为样本,实证分析企业自筹资金投入、政府资助、产学研合作、技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自筹资金投入未能改善财务绩效,政府资助、产学研合作、技术消化吸收对财务绩效的促进作用具有明显的滞后期,而技术引进对财务绩效的提高起了反作用。  相似文献   
22.
本文选取O2O生活电子商务作为研究对象,从体验角度出发,将经典的满意度指数模型与体验品牌管理模型相结合,构建O2O体验品牌满意度管理模型。进行问卷调查,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并对其进行拟合、分析,总结各因素对满意度的影响效果,并提出体验品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3.
程式差异、交易成本与渐进式改革进程触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小芳  卢现祥 《改革》2013,(2):19-27
转型国家在制度转型过程中会出现制度低效或制度质量不高的现象。采取渐进式改革的国家容易出现制度"四化"的现象,即制度的利益化、制度的寻租化、制度的僵化及制度的软化,与此相对应的有中等收入陷阱、图洛克精英寻租陷阱、缪尔达尔软政权陷阱及奥尔森制度僵化陷阱。制度的"四化"增大了一国经济运行的交易成本,导致创新不足、社会不稳定及经济社会发展乏力。治理制度的"四化"问题,应建立抵御利益集团对经济负面作用的制度体系,从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及实施机制入手,建立适应性效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相似文献   
24.
本文运用1998—2012年中国高技术产业5大行业15个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构建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将技术创新过程分解为技术研发与技术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实证分析了自主创新、国内技术购买、国外技术引进与外资研发四种技术创新路径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四种技术创新路径与技术创新效率之间并不完全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自主创新、国内技术购买、外资研发与技术创新效率之间存在U型或倒U型关系;自主研发有利于提高技术创新效率,而且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采用多种技术途径相结合的方式比单纯依赖一种技术方式的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25.
为推动中小企业的创新转型驱动,本文提出基于第三方的一站式营销服务体系,主要包括线上营销,移动社交与实体体验店服务。以线上营销网站为中心搭建虚拟商业圈,利用移动社交工具实现线上与线下的信息过渡,并形成以线下体验店为主的实体商业圈。充分利用第三方服务机构的专业营销服务最大化中小企业的资源收益,借助两大商业圈辅助企业的产品销售,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26.
本文从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策略和体制选择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流动的现状与前景。以及在新的形势下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所面临的阻碍。认为今后增加农村就业的主要途径仍是提高农业就业深度、增加非农就业、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其中,城市化是增加农村就业的主要通道。建议今后的政策方向应该是,坚持方向明确的城乡改革政策。加大开发城乡人力资源的力度,在提高经济效率的基础上,缓解以至最后消除农村就业的巨大压力。  相似文献   
27.
"民工荒"问题的实质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小芳 《发展》2006,(9):62-63
一、"民工荒"问题的出现及其原因的表象分析 2004年1月起,有着近9亿农民的中国首次遭遇了"民工荒",打破了农村富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  相似文献   
28.
罗小芳 《商》2013,(19):101-101
随着全球经营活动的不断扩大,中国和印度两国企业交往和联系日益加强,中印合资企业中文化差异及冲突就不断出现。文化差异对争资企业的经营积极和消极的双重影响,如何正视两国文化差异,站在文化的高度上管理企业,成为合资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29.
经济学家和法学家对我国<劳动合同法>认识的差异主要有是否应该出台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以及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铁饭碗"还是引导劳动关系的稳定化和长期化等三个问题上.认识的差异根源在于,一是法学家更多地是从公平角度分析问题,而经济学家则更多地是从效率角度分析问题;二是法学家可能更多地偏向于立法的立场,而经济学家可能会关注这个法律的后果;三是我国经济学家与法学家对话的机会比较少.我国劳动合同法的争议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法律与经济如何适应.法学家和经济学家应该针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相互碰撞,相互启发.这是建立一个法治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0.
罗小芳  卢现祥 《经济评论》2007,148(6):107-112
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名义利率、政府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通货膨胀率对居民持有的有价证券比具有负影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水平、法制化程度对于我国居民持有的有价证券比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