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财政金融   8篇
工业经济   3篇
计划管理   2篇
经济学   72篇
综合类   5篇
贸易经济   3篇
农业经济   6篇
经济概况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产权起源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2.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具体化为公有产权制度生产资料产权制度与生产资料所有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谓生产资料产权关系就是在特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前提下,围绕生产资料而建立的各种权利关系,一般概括为狭义所有权即归属权关系、占有权关系、支配权关系和使用权关系。后三种关系统称为经营权关系。对这些权利关系的制度化就构成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具体形式——生产资料产权制度。后三者统称为经营权制度。产权关系制度化就是使产权关系明确,相对稳定,使人们形成相应的观念,承认  相似文献   
113.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也是马克思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理论基础。本文动态地分析了劳动价值理论中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通过考察价值的不同组成部分的长期变动及其在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分配,证实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关系的存在;通过考察使用价值的主客观两个方面及其长期变动状况,重新界定了人工的“绝对富裕”和“相对贫穷”,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生活逐步改善现象掩盖下的“剥削”。  相似文献   
114.
本文对《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农地产权安排的内在权利冲突及其在经济上的后果进行了分析,主要探讨农地承包制对农业投资水平和技术选择的影响。承包期限的延长对农业投入的影响是有限的、有条件的,承包制不利于规模经济技术的推广应用。农村土地制度的进一步改革需下放土地制度创新的权利并遵循地域差异化、产业差异化和所有权主体差异化原则。  相似文献   
115.
美国发动贸易战的战术目标是希望中国削减1000亿美元、 甚至更多的贸易逆差;战役目标就是打击中国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要求中国放弃"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是诱惑和逼迫中国按照其要求全面开放金融.中国必须认识国际贸易的历史规律,准确研判美国发动贸易战的目的和目标,冷静认识中国金融现状.决不能拿金融开放、 尤其是资本项目开放作为交易以平息贸易战.中国如果按美国的要求被动开放金融,等于"自毁长城"、落入"特朗普陷阱".  相似文献   
116.
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是市场取向的。企业作为真正市场主体 ,其基本条件或资格就是企业产权的独立。因此 ,所谓国有企业改革 ,核心内容就是产权改革 ,是产权结构的重构。首要的一步就是改革国家所有、国家经营的单一产权结构 ,实质上是国家要改变自己在企业中的产权地位 ,放弃一些产权控制。国家之所以要这样做 ,是可以用经济学的原理加以解释的。这种产权改革是国有企业制度变迁首要的和关键的一步 ,但并不是最后一步和惟一重要的一步。有了第一步的产权改革后 ,作为国家具体操作主体的各级政府在进一步的改革中还能做什么 ?政府又有何得失 ?…  相似文献   
117.
股份制是一种产权制度,也是一种企业组织形式或企业经营方式。在多种所有制、多元所有者主体并存和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这两个前提条件下,股份制是适应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种有效的经营方式。在我国现阶段,股份制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而且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和许多具体问题的解决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8.
黄少安  谢冬水 《南方经济》2022,41(6):40-63+76
文章从中心城市增长极作用差异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南北方经济差距扩大的成因和作用机制。理论研究发现,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南方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及其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较强,北方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则相对较弱,这种南北中心城市极化作用差异是导致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而南北中心城市极化作用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受到城市形成机制的影响,南方地区更多地依靠市场机制主导形成城市,中心城市与周围地区构成了一个经济有机体;北方地区的城市则更多依靠行政机制向周围吸取资源,形成了一个资源向中心城市单向流动的资源堆。这种不同的城市形成机制塑造了南北中心城市的功能差异,最终导致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基于2008-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南北中心城市存在显著的极化作用差异,而这种极化作用差异对南北经济差距具有显著影响,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越强的地区经济增长率越高。进一步研究发现,城市形成机制是影响南北中心城市功能差异和南北经济差距的重要机制,越是依靠市场机制形成和扩大中心城市的地区,其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创新能力越强,从而越有利于促进地区整体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19.
本文针对纷繁的数字化经济现实以及学界、经济界对其的热议,从经济学基本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层探索和冷静思考,试图在综述既有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论、产权界定、价值和价格决定、统计理论依据的问题层次逻辑来安排结构,探索论证:“数字化经济”是比“数字经济”更能准确概括现实的概念,“数字化技术”与“数据”是另一组基本概念;“数字化技术”和“数据”已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经济世界中人与人、人与物以及现实世界与孪生虚拟世界之间的关系,如何认识“变”与“不变”?不过经济学的稀缺性假设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数字化技术”和“数据”作为要素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的前提是合理界定和保护其产权,并提出了相应的界定和保护原则;无论“数字化技术”还是“数据”的价值和价格决定,仍然可以运用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重性理论加以解释,定价还是遵循基于抽象劳动和价值的供给方、具体劳动和使用价值的需求方共同决定的逻辑;数字化经济统计的理论依据是“数字化技术和数据产业化”的部分统计为“数字化经济”,“产业数字化”部分统计在所在产业或部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